爽通識:斯諾登引發的外交風波

爽通識:斯諾登引發的外交風波

斯諾登事件始末:

CIA前僱員斯諾登大爆美國監察計劃,引發外交風波。資料圖片

‧斯諾登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僱員,並參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監聽計劃(稜鏡計劃),2013年5月取得秘密文件後由夏威夷前往香港,並以香港作為基地向英國《衞報》及美國《華盛頓郵報》洩露美國的監察計劃
‧斯諾登所洩露的機密文件包括:美國政府要求Verizon交出千萬客戶通話紀錄;美國對互聯網使用者進行監察;美國自2009年入侵香港及中國的電腦系統等。事件導致美國政府極為尷尬,並要求香港引渡斯諾登回國受審
‧香港政府以法律文件不齊全為理由拒即時引渡,並准許斯諾登合法出境乘坐飛機到俄羅斯,俄羅斯並無即時給予庇護,斯諾登滯留莫斯科機場過境區約一個月,並要求其他國家給予政治庇護
‧歐洲多國一度懷疑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的專機載有斯諾登而拒絕專機越過領空,引發外交風波。其後斯諾登與人權組織代表在機場會面,宣佈向俄羅斯申請庇護。俄羅斯最終給予斯諾登一年庇護,事件損害俄美關係

中國/香港不庇護原因:

‧避免幕後黑手的嫌疑:近年美國不斷指責中國政府支持攻擊美國網絡及通過網絡偷取美國企業的機密資料,甚至詳細指出在上海的解放軍網絡部隊是主要的攻擊來源,造成美國重大經濟損失和安全威脅,中國政府無法有效反駁。而斯諾登的揭秘,指出美國才是最大的網絡監察及攻擊者,為中國提供了最好的辯護。如果中國"允許"香港庇護,將會被套上幕後指使斯諾登的嫌疑,因此故意"放走" 斯諾登
‧避免損害中美經貿關係: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美國的經貿往來逐年迅速增加,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 2012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5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並以每年超過8%的速度增長,美國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基於美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不希望斯諾登事件會影響到中國與美國,香港與美國的經濟合作關係,損害中國及香港的經濟利益,因此放走斯諾登,將事件對經濟損害性減到最低
‧防止中國威脅論擴大:隨著近年中國國力的迅速增強,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中國軍隊迅速現代化,整體國力迅速提升。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例如參與促成六方會談,派遣軍艦到亞丁灣打擊索馬里海盜。中國國力提升和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引來傳統世界強國的猜忌。如中國允許香港庇護斯諾登,將會更嚴重地挑起美國甚至其他世界強國對中國的猜忌,中國威脅論更甚囂塵上

俄羅斯提供庇護的原因:

‧對抗美國的舊思維:蘇聯與美國在1946至1991年期間進行長期的冷戰,雖然蘇聯已在1991年解體,冷戰也隨即結束。但是俄羅斯的冷戰思維仍然存在,希望在外交上對美國進行適當的制衡。而俄羅斯庇護斯諾登,取得更多美國的機密情報,對制衡美國幫助甚大。同時遣返斯諾登將被視為俄羅斯向美國屈服,總統普京會面對國內強硬派的強烈不滿,打擊統治威信,不利國內統治
‧為俄國專制作辯護:俄羅斯政府的專制統治及打壓反對派一直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家譴責,例如2013年反對派領袖以侵吞公款罪被判五年監禁;2013年俄羅斯富商流亡英國後死亡事件都被指與俄羅斯政府有關,被美國指責侵犯人權。俄羅斯無法有效對這些指控進行反駁,而斯諾登正好反映出自稱人權狀態良好的美國也不斷作出侵犯國民權利的行為。庇護斯諾登不但能削弱美國發表人權報告的說服力,更能顯示俄羅斯包容各國異見份子,改善俄羅斯國際形象
‧美國圍堵的無奈選擇:近年俄羅斯積極改善與西方民主國家的貿易關係,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第156個成員國,而美國正是俄羅斯的重要貿易夥伴。在發生斯諾登事件初期,俄國也顯示出不希望庇護斯諾登破壞兩國關係,因此斯諾登在莫斯科機場停留約一個月而不獲入境。期間雖然有部份中南美洲國家表示願意庇護斯諾登,但由俄羅斯前往這些國家需要途徑美國歐洲盟友領空,斯諾登極有可能被途中截停,拘捕及遣返美國(玻利維亞總統專機被拒絕越過領空就是例子)。因此斯諾登在無處容身之下向俄羅斯提出庇護要求,俄羅斯也是在進退維谷的尷尬情況下才無奈進行庇護

事件對美國的影響:

‧打擊保障人權的良好形象:美國一直標榜自身人權記錄良好,並經常發表人權報告批評中國、俄羅斯等較為專制國家。但洩密事件出現後,嚴重打擊美國政府捍衞人權的形象
‧損害與其歐洲盟友的友好關係:斯諾登揭露美國情報機構不僅監聽歐洲公民,歐盟官方機構也是監聽目標。另外歐盟和歐洲國家駐華盛頓和紐約外交代表也被監聽,電腦網絡受到監控。事件引發歐盟國家的普遍不滿
‧損害與俄羅斯的外交關係:俄羅斯庇護斯諾登令美俄關係急速惡化,美國宣佈取消原定9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高峯會議。美國在整件事件中成為最大輸家

撰文:Hong Sir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