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華國際執行董事呂慧瑜為了學唱歌劇,拜上海音樂學院倪承豐為師。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女童軍副會長蔡關穎琴都是歌劇迷。幻音數碼(1822)聯合創辦人及前執行董事容志偉,以業餘歌劇演出者的身份參與過專業的演出。他最知道怎樣為音樂癡止癮,一手創立的電子軟件,就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音樂口試,設計成Apps讓音樂人隨時練習。
記者:冉藹莉
攝影:黃偉傑 程志遠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容志偉是科大電子工程系一級榮譽生,未畢業已獲三位教授邀請,合作成立幻音數碼。他中學時代就讀民生書院,被已故音樂老師莊表康發掘參加合唱團,跟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香港管弦樂團指揮葉詠詩,可說是同門師兄妹。莊表康是五、六十年代當紅的古典音樂家,平時中午和放學後,都會私底下教他唱藝術歌。「就似英國戰時為了鼓勵英國人的《希望與榮耀的土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我最記得就是這首歌,很有鼓勵性,又夠激昂。」到大學時期,他又得到科大音樂總監兼指揮蔣慧民的賞識,親自教他唱歌及給他第一次指揮的機會。
他6歲學琴,13歲考獲八級,由細到大都是合唱團成員,無論作曲、指揮、獨唱,樣樣通曉,但這些都只是容志偉唱歌劇的「入場券」。「當時遇到一班正統音樂系的朋友,知道我樣樣都識,便邀請我去唱歌劇」,一唱就一發不可收拾,在科大研究院修讀電子工程碩士,亦是他最瘋狂的時期。「讀研究院第一年最無壓力,我一年便唱了兩套歌劇,又參加合唱團、作曲比賽,更奪得最佳歌曲獎,其他參賽者都是音樂系出身。」剛開始唱歌劇時正是1999年,當時香港仍有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兩個掌管康樂娛樂事務的部門,每年個別都有一套歌劇表演,分別是《阿依達》(Aida)及《蝙蝠》(Die Fledermaus),他都有份參與其中,即使只有車馬費補貼也樂在其中。
既學外語 又學跳舞
為了參演《蝙蝠》,他花了多個星期練習跳華爾茲,但笑言最後還是踩到舞伴的裙腳。「我的舞伴穿着宮廷式鋼紗裙,令我怎樣也踩到她,但請一個識唱歌的人去學跳舞,總比叫跳舞的人學唱歌好,唱歌的功力真的不能呃。」每一場表演,他都要臨場「執生」,最記得有次演出《波希米亞生涯》(La Bohème)時,拿着火把的同伴不慎讓整支火把燒着了,結果一班人又要故作鎮定在台上繼續表演。
容志偉並非全職歌劇團的成員,但每年演出前,他們放工或周日,都要抽時間練習至少三、四十次,有時躲在文化中心的後台,有時在中環的教堂,課堂更極度嚴謹,即使缺課兩次,便會被取消資格。「我們要先了解劇本內容,又請來老師教意大利文和德文,還要學跳舞。」
離開幻音數碼後,他曾飛往紐約工作,雖然停了唱歌劇,但年多以來,他一有時間,便會跑到紐約曼哈頓區百老匯劇院,以及林肯中心一帶,觀看音樂劇及歌劇。被列為音樂劇歷史上的四大名劇,包括《貓》(Cat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及《西貢小姐》(Miss Saigon),他都沒錯過。「這裏比較多音樂劇,基本上你每行一步便有一家劇院,看到哪一套想看便去。」而他最喜歡便是看《孤星淚》,「整套音樂聽起來都很勢利,內容又有意義,相對比較實在,而非幻想出來的。」
此外,容志偉亦甚喜歡來自17世紀、主要用意大利文演繹的歌劇。這類歌劇特別着重劇本詮釋,音域亦比較廣,並由歌劇演唱家所唱。「歌劇始終在旋律上,聽起來比較入耳,而且有逾百年歷史,相對經典。」
他偶爾會為音樂劇作幕後作曲,又在香港教育學院以客席講師身份,演講音樂教學,去年更贊助香港聲蜚合唱節。
名人學唱歌劇
【嘉華國際執行董事 呂慧瑜】
受父親呂志和的薰陶,呂慧瑜從小坐在大廳一邊做功課,一邊聽着父親播的流行曲、古典音樂及粵曲。自10歲起,她開始學鋼琴,在拔萃女書院讀中六時,更成為合唱團成員。兩父女經常往外國看歌劇,曾到東京看《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又到英國看《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十多年前,她更前往上海音樂學院邀請倪承豐教其聲樂,十年來不離不棄,更於2003年出錢出力贊助創辦香港歌劇院,亦不時請教藝術總監莫華倫。
【女童軍副會長 蔡關穎琴】
從大學時代已先後拜師學聲樂,曾經跟隨香港著名女聲樂家丘曉秋、江樺及畢永琴等,學習女高音。為了唱意大利歌劇,她更特意學習意大利文、法文及德文。雖然近年因要照顧五名子女而分身不暇,但仍間中與丈夫兼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欣賞歌劇,更感染蔡冠深閒時與她在家中高唱《歌聲魅影》內的歌曲。
【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 鄭慕智】
於基督教家庭長大的他,6歲開始唱詩歌,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時,亦是合唱團團員。在港大攻讀法律系期間,更與郵政署前署長譚榮邦及亞洲電視前主席張永霖,一同加入合唱團並參與歌劇演出,但畢業後因律師工作忙碌而停演。後來在創立香港歌劇院後,曾擔任主席四年,他又開始重拾興趣並參與《杜蘭朵》(Turandot)飾演國王,更獲演藝學院頒發榮譽博士。
一生不能錯過的歌劇
《卡門 Carmen》
源自於法國作曲家梅里美(P. Merimee)的小說,故事發生在1820年的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駐軍伍長Jose遇到吉普賽女郎Carmen,被她深深吸引,更為她逃離軍營。但Carmen後來卻為男性氣概的鬥牛士Escamillo移情別戀,Jose氣憤下,於鬥牛場上將Carmen刺死,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卡門》於1875年在巴黎首演時曾慘被叫下台,但後來因為其通俗的旋律和寫實的劇情,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阿依達 Aida》
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G. Verdi)於1871年創作《阿依達》,並在埃及開羅意大利劇院首次公演,而創作目的有傳是1869年為了慶祝蘇彝士運河通航,亦有傳是由埃及總督斥15萬法郎邀請威爾第作曲。這部充滿異國情調的歌劇,圍繞着一段三角戀,講述埃塞俄比亞公主Aida,被俘虜到埃及為奴,後來遇上了埃及軍官Radames,而埃及公主Amneris亦同時愛上Radames等錯綜複雜的關係。整套歌劇曲調優美,並能掀起強烈的情感。
《杜蘭朵 Turandot》
於1926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的《杜蘭朵》,是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G. Puccini)的最後遺作。故事講及一個中國公主──杜蘭朵公開徵婚,但凡想娶她的人,都必須回答三個謎題。一個異國王子卡拉富在北京遇見杜蘭朵時,被她深深吸引,後來更猜對所有謎題。豈料公主反悔,王子反提出一個謎題,要她猜出他的名字,幾經波折,公主發現原來王子的名字就叫「愛」。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