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代銀行家利國偉上周六撒手人寰,曾與利國偉在聯交所共事近三年的前聯交所行政總裁袁天凡稱利國偉是他「最尊重的人之一」,稱利國偉擔任聯交所主席是任勞任怨,「將香港成個證券業帶上去另一個台階,可以迎接證券業國際化。」利國偉重要功績包括訂立T+2交收日數制度、於證監會手中取回上市審批權及將上市條例制訂成文。
記者:吳永強 石永樂
患有心臟病的利國偉於2002年曾中風入院,袁天凡接受本報訪問時憶述,當時利國偉卧病在床仍心繫本地證券界,「有段時間佢昏迷咗,利國偉嘅太太就叫我哋講啲嘢畀佢聽。佢其實係最留意香港啲事,香港有事佢就感覺到要挺身而出。就算昏迷咗你同佢講(有關香港的事),你睇到佢嘅眼部表情係有alert、係聽到嘅。我多數同佢講番交易所T+2、T+3同區偉賢(Robert Owen),任志剛就同佢講聯系匯率。」
落實T+2為交收日數
1987年香港爆發股災後,港府插手要改革聯交所。港督衛奕信委任以戴維森(Ian Hay Davison)為首的專家組成委員會,並提出《戴維森報告》改革香港證券市場,委任政經人脈極廣的利國偉擔任聯交所主席負責改革。利國偉於三年的任期,順利完成全部任務。
袁天凡稱,當年改革建議中爭拗最為激烈的,是本地及外資證券行就交收日數的分歧。「全世界有個趨勢要交收期統一化,嗰陣最Powerful嘅組織叫Group of 30,由全球金融界最頂尖嘅人組成,佢哋開完會要T+3,就成為咗國際標準。」最後利國偉親自出馬遠赴英國游說Group of 30,並以高明交際手腕擺平中外經紀衝突,終敲定不跟隨「國際標準」,以中間落墨的T+2為交收日數,平衡雙方利益。
利國偉於聯交所推行證券市場改革時,面對最棘手的難題就是要從當時的證監會手中取回上市審批權,「同證監與討價還價一段好長時間,就係管理架構問題。」袁天凡指當時聯交所負責處理新股上市申請,理應有權監管及審批,惟手握最終否決權卻是證監會。袁天凡表示利國偉一直堅守要向證監會取回上市審批權的底線,並與袁天凡口中形容為「硬嘢」的前證監會主席區偉賢(Robert Owen)不斷角力,最終花了近三年的時間終令證監「折服」。
「標誌一個時代結束」
昔日對手辭世,區偉賢亦識英雄重英雄,他說:「利國偉是一個偉大的人,為本港重建及發展成金融中心過程中的骨幹人物。若果沒有他,將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利國偉對我的影響至深,我亦認為他的離世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除了訂立T+2交收制度及取回上市審批權外,利國偉對證券市場的另一巨大貢獻就是促成上市條例成文化,現時投行必備的「紅書」亦是在他任內制訂,令上市新股受正式規管,袁天凡說:「其中一個重要嘅監管改變,就係要將上市程序及要求成文化。」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