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光碟,看着耶路撒冷舊城地標之一,金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s)以色列電影《The Other Son》,從名字;聯想猶太人及阿拉伯人起碼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尊亞伯拉罕為父。
亞伯拉罕(中文聖經舊譯亞伯蘭,接近希伯來原音,而非譯自錯漏百出的英文,用「亞」不用「阿」也顯示早期聖經非用普通話而是譯自廣東話)兩名兒子,埃及女奴夏甲生的長子叫Ishmael,原配撒拉後來所生名Issac(記不起中文,即問幾位基督教友,果然基督的精兵;回應以圖表,聖經原文……立刻到位;以實瑪利及以撒。)
以為電影內容講亞伯拉罕忍心將兒子以實瑪利及其母親趕出族群;現代故事,以猶太人的以色列vs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作骨幹編劇,故事獨特。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兩個家庭面對不能改變的事實,如何自處?如何生存下去?也是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如何盡釋前嫌,共存共活?幾乎不可能,透過故事發展又提供了點點可能。
某年科威特戰爭,來自西岸的阿拉伯婦女在探訪親友中臨盆,送入以色列北部海法的醫院待產。丈夫出征,也亦臨盆在即法籍以色列婦女在同一所醫院待產。為避炸彈,嬰兒們集中照顧……18年後以色列上校之子入伍,驗DNA發現血型跟父母有異,展開一場尋找真正兒子何去何從的搜尋。
以色列人的兒子在巴勒斯坦家庭成長,剛剛到巴黎上課考入當醫生的生母畢業的醫學院。以色列少年流着巴勒斯坦家庭音樂天份,是個天才;被發現血統不正,被拒當猶太教徒也不可當兵……故事顯示一部份猶太人對以色列當局處理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不公平提出質疑,然而以色列當局為國家民族存活也難得面面俱圓,兩難局面關係中東和平之最大障礙。
故事猶幸發展朝正面可喜方面走,縱使電影、故事虛擬;確是近期除「東京家族」,看得最入神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