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藏書養性

BIG SPENDER:藏書養性

蔣靄玲稱得上書香世代,外公是清末民初廣西麗浦大財主兼收藏家潘秉剛,幾代都是知書達理,注重禮樂、琴棋書畫及人格修養的家庭。可惜當年父母逃避共產黨跑來香港時,沒有帶走家中任何書畫瓷器,但蔣靄玲在外婆與母親薰陶下,仍迷上古董,在中環荷李活道開設古董店燕譽堂,但店內逾百年的古籍都是非賣品。她的古籍收藏中最大型的一套是清末印製連專用書櫃,曾被中國名歷史學家陳垣收藏,約五年前以約200萬元買來的《二十四史》。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志永

蔣靄玲的外公在國民政府時期任廣西禁煙局局長,雖然外公身任高官,但讓她引以為傲的是外公的修養,「公公是貢生出身的讀書人,從前的收藏家就是收書畫及瓷器」。祖父是製衣商人,替國民黨軍校做制服,父親年輕時也加入國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蔣靄玲的父母因其國民黨背景,五十年代初逃到香港,在元朗屏山鄧氏村居住,外婆是外公最小的老婆,帶着四、五個妹仔一併逃亡。

以藏書凸顯家世

蔣靄玲與兄長及妹妹在香港出世,想起小時候外婆細說故居逸事,蔣嘆道:「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已忘了應有的談吐舉止,沒有很多人會食不言、寢不語。」在廣西故居,外婆每餐都使用整套中式餐具,必定以骨碟盛載食物殘渣,靜靜地食完,家居裝飾也配合天氣每季轉換,夏天用上清涼的酸枝,冬天換上黑壓壓的紫檀。
經文革洗禮,潘家在廣西大宅內的書畫及瓷器已不復再,只能尋回枕頭等瑣碎物件。當年逃亡時,外婆帶了不少金銀玉珮飾物,蔣靄玲小時候也欣賞過這些珠寶,「那時家境不是太好,要將珠寶典當過活」。蔣靄玲耳濡目染就此迷上中國古董,及後在美國的大學修讀文學,特別愛書本,逾百年的中國古籍就是心頭好。
今日稱得上古籍的,是清朝或之前以傳統形式撰寫,使用雕板或活字印刷技術,並以傳統方式裝幀的書。由於紙張難以保存,古籍的傳世量有限,主要是明清時期出品。
以前富裕人家要鬥身家,比大宅豪華闊大、僕人及金銀珠寶多少是庸俗之較量,要鬥得高尚顯修養,就是比較家中藏書,不但比較藏量,更比較在府中養多少人來校對、製作書本。
如今這些古籍有市有價,收藏界有「一頁宋版,一両金」之說,宋版已罕見於市場,即使是明版古籍,一套就已經索價數十萬元以上。蔣靄玲的古籍多是通過拍賣行及古董界相熟的中間人聯絡藏書家後人購買,「現在古籍升至天價,之前打算以20萬元投清末軍機處有關西藏奏摺的紀錄,最終無功而回,因為成交價是200萬元」。
鑑定古籍有七字訣,就是紙、墨、字、行、序、批、裝,概括而言,欣賞所用紙張、印刷工藝、字體、版畫、內容、前人批校及裝幀。越古舊的書表示它越接近原裝內容,會有手民之誤的機會,所以蔣靄玲愛找曾被前朝名學者收藏、閱讀過甚至寫上校對心得的古籍,「他們睇過及寫上心得,完善內容的錯漏」。蔣靄玲就有明末毛晉創立的私人藏書樓汲古閣製作的《孫可之集》,書本早於17世紀初已面世,近代著名史學家黃永年曾收藏此書,並在書上寫上批校心得。

清光緒29年(1903年)同文書局石印本連書櫃《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乾隆欽命整理的中國史書,從黃帝時期至明朝,24個重要朝代的政治、文化、經濟、民俗等紀錄。此套連可防蟲的楓木專用大櫃,曾被近代史學名家陳垣收藏,書中有陳垣批校(箭嘴示),學術價值高。約五年前,蔣以約200萬元購得。

唐《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佛作神通品第七》手抄經
佛教在中國南北朝期間傳到日本,至唐代有不少日本僧侶來華交流。此卷高約30厘米、長約7米,共約1,700字的手抄經,估計是日本僧侶於唐代訪華後帶回日本,並存放在京都神護寺內。這是蔣所藏最舊的古籍,由於長期供奉於神護寺,卷軸散發幽幽清香。

明嘉靖40年(1561年)瀋藩勉學院《焦氏易林》
漢朝學者焦延壽研究《易經》並撰《焦氏易林》術數書,此版本列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古時文人常在書中蓋印,以示擁有其書,這本《焦氏易林》就有清末民初兩大藏書家王綬珊及傅增湘的印章,現估值19萬元以上。

上海圖書館藏書印章(右)是文革時,抄家後沒收的記號;文革後將之退還,又印上退還章(左)。

清末民初杭州大藏書家王綬珊晚年得到此書,蓋有「綬珊六十以後所得書畫」印章。

傅增湘一生藏書20多萬卷,設雙鑑樓及藏園兩大藏書閣,以雙鑑樓所藏較珍貴。

名家批校價值高

蔣靄玲廿年來搜集的古籍塞滿五個大櫃,最得意之收藏是清乾隆欽定撰寫,記錄中國古代各朝史書的《二十四史》,共約600冊,為清光緒同文書局石印本連專用書櫃,由於此套書曾被近代名史學家陳垣收藏,書中有陳垣批校,學術價值高,蔣靄玲約五年前以約200萬元,經藏書家後人購得此櫃。
每本古籍盡顯古人心思,但經過百年翻閱,部份已殘破,蔣靄玲將每頁拍照存檔,要閱讀就只看電腦檔案,還將它們放入保濕櫃中保存。為是次訪問拍照,每本書由帶着白手套的古董店員工從保濕櫃中拿出來及掀開。當談及僅在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宮中御用,為古籍中造工最精細的開化紙,看見雪白的紙張,我不禁問蔣靄玲可否碰一下古籍,她大方地滿足我的要求,但謹慎地道:「不要接觸書中的字。」開化紙真柔如棉衣,是其他紙張不可媲美的。

明嘉靖40年(1561年)瀋藩勉學院《焦氏易林》
由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監督及校對,此書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黃絹做封面,並用上最精細的開化紙印製。清中葉後開化紙佚失製作紀錄,故僅在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使用。書上有康熙印璽「體元主人」及「稽古右文之章」印章(小圖)。此版本另一套書於2010年一場拍賣中,以約80萬元成交。

明萬曆48年(1620年)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戰國策》
用兩色或以上印刷的套印本,技術始於元代,至明代發展成熟,以凌、閔兩家最有名。此閔齊伋刻本《戰國策》,被列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故宮博物院及山東師範大學亦有收藏此書。

批校者無從稽考,以黑、紅、藍三色印刷,惟印刷時期距今約400年,目前所見黑與藍色差不明顯。

明毛氏汲古閣刻本 《孫可之集》
晚唐的孫樵師承韓愈,是唐宋十大家之一,被譽為古文運動終結者。孫樵親自整理其著作,編成文集《孫可之集》,為研究晚唐社會歷史及古文運動的重要文獻。明末毛晉創立的汲古閣是當時著名的私家藏書樓,此汲古閣刻本,墨色和印工均十分精緻。近代著名史學家黃永年曾收藏此書,書上有其批校,及印有「黃永年藏書印」(右圖)。

明嘉靖12年(1533年)顧氏世德堂刻本《六子全書——中說》
明中葉崇尚古學,《六子》為熱門古學之一,惟當時古籍舊本不多,需全新刻製。顧氏世德堂的《六子》源於古本,並參考多方文獻,字體方正,是明嘉靖年間宋體字精品,用的也是明朝最好的白綿紙。此書列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為蔣靄玲廿年前首本藏有的古籍。

明正德9年(1514年)內府刻本 《資治通鑑節要續編》
明朝內府刻書多由專門機構司禮監經廠承辦,用宮中藍絹封面,並以硬厚的紙張做封皮,用漿糊貼於書脊上的包背裝幀。供皇帝閱讀的內府刻本,開本巨大,字形清晰。書內印有宮廷藏書印章「廣運之寶」(小圖),以現已失傳的蓖麻油硃砂印上。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