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畫彩箋 - 譚然

蘋果樹下:畫彩箋 - 譚然

素以拍賣為業,販書販畫,經手過眼的花箋紙多極了。有前人寫畫過的,也有空白未用的。還有匯集成冊的箋譜。自明清已降,品類繁多。箋譜中我最喜歡《蘿軒變古箋譜》,文人私家定製的風格各異,品玩起來不啻書房階下的片片落英。今人有一種分類法,把印有底紋與邊框的稱為花箋,印有花鳥博物山水人物的稱為畫箋。還有一種內有界格外環花邊的箋紙我稱它彩箋。李商隱寫詩說:「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詞詠玉鉤。」宋代詞人晏殊有詞云:「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講的都是箋紙最早的一個品牌「薛濤箋」, 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元和之初,薛濤尚斯色,而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為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後裁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焉。」
近代曲園老人是經學大家,於治學以外也雅好箋紙,自己設計了多種花樣命人木刻刷印,平時寫信寫詩都用,有的圖案收在《春在堂全書》的《曲園墨戲》這一卷裏。老人愈到晚年,好像愈有童心,畫的「如面談」,「拜而送之」等,筆意蒼古,畫意怡然。裏面主人翁仿佛就是老先生自己,在作揖在聊天,生動而有趣。
近代有一種箋紙樣式類似滿月,或者以八角六角連綴而成,樣式最是古雅,也有少許作長方,正方,菱形,方勝(由兩個菱形部分相迭而成),再劃以界格的。周圍則輔以竹葉竹節冰梅菊瓣蓮瓣祥雲書簡等紋飾。有人說這種紙有乾嘉氣息,諦觀比對大有晚明版畫圖案遺韻,確實不同於晚清民國以來的俗套。
最先見到沈尹默先生在兩頁手繪彩紋界格裏為張充和老人寫的三首《虞美人》行草書小品,是張充和從古董店裏帶去讓沈先生高興的舊紙。曾刊印在重慶出版社的《沈尹默書風》裏,今歸港島小玉駝館,有幸拜觀再三,彩箋古雅,墨書明艷,沈氏二王一路小字寫在上面相得益彰。次見鮑耀明先生舊藏知堂老人行書兩帖,也是寫在這一類紙上,不知是不是手繪者。又見《藏園老人遺墨》裏面影印有傅增湘手書自作詩的詩札,據說也是晚年所得花箋紙,想必因為珍重,所以才小楷恭錄,以為流傳。或者此種箋紙是木板水印也未可知。且舊物流傳甚少,今日早不易得,因此數端,我也萌發出描繪彩箋的念頭來。
箋紙大多窄小,為寫詩詞題跋所用,紙性宜偏熟,故選用上好淨皮加礬製過,乾隆高麗紙,舊螺紋紙,粉箋蠟箋也可以。先將中意的圖案影印放大,用鉛筆或者碳條在拷貝台上摹寫上紙,然後用畫工筆花鳥仕女的鼠鬚,葉筋,衣紋等毛筆勾線,最後根據紙色適當渲染花瓣圖案。花樣宜簡不宜繁,顏色宜淺不宜深,多用赭石,花青,藤黃。朱砂只須少許,點綴即可。
我與同好搜羅多種圖案,閑暇時自己畫着玩,遠勝市場上賣的箋紙。偶爾也送朋友。朋友收到了往往也不捨得用,當下能拿毛筆寫小字的人越來越少,這種小玩意只好讓它隱藏在書房裏,漸漸成為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