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現今世代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因人與人之間更便利交流而流通,各國文化在融合和標準化下,在全球流動,跟經濟全球化一樣成為發展的大趨勢。此外,冷戰後,強勢國家透過向外宣揚這些普世價值觀來穩定國家利益,屬於西方國家戰略部署的一部份。
企業以賺取利潤為目的,如需要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就需要人們認同自己的文化,透過宣傳和營銷,將產品背後的文化和價值觀,推廣至世界各地,促進文化全球化。
這些產品大多包含標準化的西方文化元素,它們隨着產物在全球銷售而傳至世界各地。例如於1954年成立的麥當勞餐廳,是在世界上大約擁有逾三萬間分店的連鎖飲食集團,主要售賣漢堡包、薯條等快餐食品,麥當勞餐廳遍佈全球百多個國家,代表着一種美國的快餐文化,當人們普遍認可這文化後,才會接受美國的快餐店,進而發展成全球經營的模式。
2.「文化帝國主義」及「文化霸權」出現
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特定國家,通常是經濟、外交或軍事強國,企圖將自身的文化和語言,殖根在小國或是弱國;透過運用其具支配力的文化,壓倒其他較弱勢的文化,最終達至一己文化獨大。例如十八、十九世紀以來,英國和美國的軍事及經濟實力使英語在各生活範疇成為主要語言。
「文化霸權」是指一個國家從本身的利益和戰略目標出發,把自身的思想、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以一種普世價值的姿態推行至其他國家,從而在世界文化上建立支配地位。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成為世界主流文化,其價值觀就會支配了國際政治秩序,有助該國高踞國際領導地位。
西方國家為建立文化霸權,將其文化產物大量向外傾銷,這除了賺取龐大的經濟利益外,還藉此向全球推廣西方的政經制度、生活模式及價值觀念。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一些國家的文化市場被大規模佔領,同時削弱人民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形成日益嚴重的「文化帝國主義」。
3. 文化單一化
根據文化帝國主義,全球文化發展並非融合各地文化,而是由西方文化影響和改變各地方文化,並因此降低全球文化的多元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這種發展趨勢,呼籲各國採取相應措施,改變現有的世界媒體和資訊業架構,以增加世界的文化多元性。
全球媒體越來越由少數大企業掌握和趨向跨國經營,小規模獨立媒體的經營空間漸漸收窄,甚至要面對大企業併購的威脅。同時各國政府對企業的監控也傾向放寬,透過將部份小國的公營企業併購,來增加自己的市場佔有率,也令當地民眾避無可避,必須接受外來的新文化,例如美國企業Bechtel高價收購玻利維亞中部的哥沙班巴城的食水公用設施。
「迪士尼化」、「可樂殖民化」和「麥當勞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相關的詞彙,它們反映文化力量不平均,即只由西方國家向世界各地輸出其文化,造成部份學者所指出的文化單一化,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變得劃一。
4. 傳統文化的邊緣化
現今的文化全球化基本上以市場為基礎,所以文化交流和互動亦都以市場價值為標準來進行。缺乏市場價值的文化,或者消費力量較弱的地方,其文化被引進文化全球化的機會亦較小。所以,在全球化發展下,本土文化的傳統價值往往被排斥於主流以外。
例子:客家文化式微
客家人意識到客家話有滅絕的危機,而客家文化式微的原因,便是客家文化跟不上世界潮流,全球化的程度不足。除了客家文化受到威脅外,很多地方都因為文化全球化的入侵,侵蝕了傳統文化,令它們慢慢消失及被淘汰。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四刊登)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