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局培訓醫生太機械化 中大醫學院院長慨嘆醫病而非醫人

醫局培訓醫生太機械化 
中大醫學院院長慨嘆醫病而非醫人

【本報訊】「現時公營醫療係一個集團式經營,要保持水準同效率,訓練出嚟嘅醫生變成好倒模、機械化。」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慨,以往醫生着重薪火相傳,以心待病人;現時醫生需按指引辦事,容易變成醫病而非醫人。他坦言無人能對抗大潮流,只希望培養出堅持理想的醫生。
記者:陳沛冰

於1988年畢業於中大醫學院的陳家亮,是首位中大醫學院出身的院長。陳家亮坦言,當初讀醫只希望帶來安穩生活,但於醫學院遇到外科專家鍾尚志,及腸胃科專家、現任中大校長沈祖堯兩位啟蒙老師,徹底改變他從醫的心。

當年跟隨巡房偷師

陳家亮表示,性格火爆的鍾尚志對病人「肉緊」得破口大罵,「你係唔係想唔要命,你有無諗過你老婆仔女」,無非想病人好好醫病。讀醫時他常見到鍾尚志晚上九、十時回病房,「佢唔放心病人,瞓唔着,就算唔係佢當值,都返嚟睇病人。佢啟發我要做個認真盡責嘅醫生,唔係收咗工就算」。
當年醫科生像病房的「浮游生物」,要自行爭取學習機會,有時教授「放飛機」沒到病房上堂,惟有主動跟隨巡房醫生尾後偷師。
有次當年仍是公立醫院醫生的沈祖堯巡房,他與數名同學尾隨其後,沈不但沒像其他教授趕他們走,反叫他們「埋去睇吓(病人)」。自此他們經常在病房等沈祖堯,甚至跟他到專科門診學習診症。鍾沈二人啟發他要真心對病人及學生。
陳家亮表示,現時醫管局是集團式經營,好處是能保持水準、透明度及效率;但對醫生的培訓變得很公式化。醫病,要跟指引;想升職,要跟KPI(關鍵績效指標);連發生醫療事故後,如何通報上級及面對病人家屬,都有指引。
結果,醫生難有個人想法,慢慢失去個人個性,訓練出來的醫生像倒模一樣,「好似好現實、好實際」。醫生都是跟指引、跟規則辦事,「制度令人變成好機械化」。

冀醫生「有血有肉」

陳家亮表示,為令下一代醫生變回「有血有肉」,中大醫學院於新一學年起,減少一成非臨床課堂及將內容放上網,讓學生彈性上網學習,騰空更多時間到病房臨床學習,接觸病人,「係教你醫人,唔係淨係醫個病」。他每周六也會親自帶學生到病房學習診症。
醫學院面試較着重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醫療道德觀,及了解他們做醫生的真正原因,希望培養出堅持理想的醫生。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