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的演員與無奈的觀眾(資深傳媒工作者 端木少華) - 端木少華

拙劣的演員與無奈的觀眾
(資深傳媒工作者 端木少華) - 端木少華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天下午在天水圍天晴邨社區會堂出席公眾論壇,不管支持或反對特首,參加論壇的市民都必須先取得門票。從技術層面看,憑票就坐,可以維持現場秩序;由台上與台下的關係看,透過門票,更可篩選麥子或稗子,防止口雜。到底,這是特首在演出,觀眾是否友善,多少會影響他的形象。
台灣民間有兩句話描述戲劇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演戲的人呆,看戲的人儍」與「歹戲拖棚」。前一句的意思是,台上演員明知在演戲,卻還當真的努力演好劇中的角色,實在是笨;台下看戲的人也知道不過是一場戲罷了,倒也正襟危坐,信以為真,儍勁十足。正因為物以類聚,笨蛋與儍瓜共襄盛舉,一齣爛戲也就可能拖泥帶水,伊於胡底。
這兩句話當然不只適用於戲劇,更可以延伸到個人與團體生活的許多層面,尤其是眾人之事。所謂人生如戲,整個世界都是舞台。人是群居的動物,角色分工,各司其職,也就不可避免。理由很簡單,如果人人是主角,「主角」便毫無意義。例如,不管山寨與否,每個人都手提一個LV包,LV的價值注定要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這是經濟規模或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
一齣戲的演出除了前台的安排(演員的表演),還必須有後台的設計(導演和其他後勤人員的支援),兩者互補相成,不能切割,才得以維持戲的流程和角色的和諧連貫。不過,最重要的還在於台下的觀眾,越多越好。政治舞台也一樣,有人演戲,總得有人看,不然就不成為戲了,頂多是排練或自戀而已。不甘寂寞,是人性的弱點,更是政客的致命傷。
由於公開與互動,人生的肥皂劇便不斷上演,如跑馬燈;因為主要演員的愚蠢和無知,歷史的悲劇也周而復始。在政治舞台上,拙劣的演員儘管如跳樑小丑,卻煞有其事粉墨登場,拿着蹩腳的劇本虛張聲勢,無奈的觀眾被馴服得蒙在鼓裏,隨誇大的劇情起伏,淚水灑了一地,有些還呼天搶地。
從表演的角度看個人如何在公開場合呈現自我,是1959年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在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中發展出的一套社會心理學理論。其基本論點是,人都是社會演員,在別人眼前,透過各種記號或符號設備,於不同場域中的前台,努力維持某種特定的正面印象和形象,這些形象往往與後台的面貌大異其趣(如口出髒話、舉止邋遢等)。
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演員的團隊默契(我們在演戲)與觀眾之間的心領神會(我們在看你們演戲)通常遵循一定的邏輯與不成文的遊戲規則,否則穿幫或現場的脫序在所難免。台上台下不分,一場悲劇很可能被不經意打斷,弄成喜劇或不倫不類的無厘頭鬧劇。「國王沒有穿新衣」,一旦被天真的小孩戳穿後,豈止國王難堪,那些睜眼說瞎話的大人,應也羞得無地自容。
以演戲的概念和操作,來看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和團隊過去一年的表現,實在相當貼切。特首當然是主角,特區是他的舞台,所有問責官員無疑是配角,但是上台順序和舞台位置有別。只要特首出場,其他人不能僭越,搶去他在鎂光燈下的風采。配角的台詞越少越好,至少不能喧賓奪主,牴觸他的話語,讓特首下不了台。功高震主,是官場大忌。
主角和配角的身份並非一成不變,鯉躍龍門,配角或跑龍套的也可搖身一變而扶正。2012年的特首選舉,唐英年曾經是公認的主角,梁振英與何俊仁不過是陪襯。一番廝殺,幾度攻防,梁振英登基,唐英年落入冷宮,這是政治現實的殘酷。前台及後台也可交換自如,天下太平時,面對官場大小事,特首梁振英隨時隨地親自出馬,自是前台的聚焦,誰與爭鋒;如果危機四伏,他可遁入後台,不按牌理出牌,或舉棋不定,或飛象過河,操弄大局,拿手下充當炮灰。
既然主角是重頭戲,任何配角必須如眾星拱月,突出前者的份量與威嚴。這是為甚麽發展局特別助理何建宗因為利益衝突必須下台,而局長陳茂波同樣有相同的嫌疑卻仍不動如山。一動一靜,兩人之為用,多少是特首的政治利益算計。何建宗去職,彰顯的是「有所為」,陳茂波穩坐官椅,傳達的是「有所不為」,一方面對人民有個交代,另一方面維持自己視人能力與用人判斷的尊嚴。亦即,只有糊塗的小兵,沒有顢頇的將領,「君無戲言」。
不管能不能堵眾人悠悠之口,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之間透露的訊息是,這齣野台戲由梁振英撐局面,觀眾是否眼睛雪亮看出破綻,其實無關緊要,反正後台的導演如此排練,主角只能依樣畫葫蘆,走個台步,過個場。更何況,香港的政治舞台還有另一群不在場的觀眾,他們人數不多,但卻足以左右台上人物的移位和對話,好像操縱傀儡戲的繩索一般,跟導演無異。
說穿了,「一國兩制」就是一個戲台、兩組觀眾:特區、香港人民和缺席的北京高官,包括在港的代理人。從董建華、曾蔭權到梁振英,這個戲台的結構變化不大(小圈子選舉),劇碼也大同小異(愛港愛國),觀眾的選擇則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而演員試鏡恐怕先得通過潛規則的考驗。
唯一顯著的差別是,直接坐在台下的香港觀眾越來越發覺,戲的演出已經不符他們的期待,水準江河日下,對白雖然還不至於信口雌黃,但也未免荒腔走板,低估觀眾的品味。港人的無奈,全寫在不能轉台的困境與茫然中,一場歹戲遂無限期拖延,斧鑿人民的耐性。
甚麽時候觀眾不再假裝看戲,憤而離席,並要求退票,那些戴着假面的丑角便難以為繼,終必悻悻下台。香港政治舞台之所以盡多不堪入目的演員,很大部份原因是觀眾縱容,逆來順受。有無所謂的人民,就有無所為的官員,反之亦然。

端木少華
資深傳媒工作者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