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強國海鮮價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強國海鮮價 - 丘亦生

上周一段搶眼的外電報道,美國波士頓龍蝦因為全球暖化而產量激增,導致大跌價,食龍蝦隨時平過食雞。若果以為一葉知秋,見樹如見林,便大錯特錯。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全球海產價剛在5月創新高,主要原因,是食指大動的中國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指由於中國對海鮮的強大需求,令全球海產價格5月時升至歷史新高,超越了2011年中的高峯,也較一年前升15%。
其中吞拿魚於去年勁升12%創新高、蝦價升22%、三文魚價飆27%,而生蠔價格亦於過去三年升一倍,推手竟是中港食肆。組織估計,內地每年對蠔及青口等海產的消費會增加兩成。

阿爺谷內需 食材需求殷

其實不獨魚類,全球豬肉價也會因為中國的需求而升5%至8%,中國入口奶製品,亦會在未來十年增加六成。中國企業這幾年頻頻收購國外食品企業,如雙匯收購美國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相信便是出於「自用」的考慮。
隨着內地把經濟結構,由側重投資轉向內需,意味私人消費的增長將超過整體經濟,對食品的購買慾只會有增無減,再加上城鎮化及超市的普及,在在刺激食物的消耗,刺激價格的長期增長。

龍蝦冧價五成 特別例子

所以,波士頓龍蝦八年間冧價逾五成的例子,只會是特例,而不容易見於其他食材。再者,產量大增表面是好事,但背後有全球暖化的因素,反令我憂慮未來糧食的產量,不確定性會更大。你無法知道,幾時會有某種食品因氣候變化而產量大變。
1990年以後,糧食生產增加的速度,持續低於人口增長,就算是美國農業生產力的增長,也大不如前,更不要提中國。
箇中原因,有些是基於客觀環境,令產量很難再大幅提升,例如海上捕魚便不容許進行過度的撈捕,擔心竭澤而漁,而近年的農業投資相對較小,確實也令技術的改進,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

糧價高企 恐變計時炸彈

糧價居高不下,確實是民生計時炸彈,於2007至2008年間的糧價急漲,便被形容為沉默的海嘯,其後便發生了阿拉伯之春,令中東多個國家變天。
可以預見,中國與列國在食品方面的貿易矛盾,以致像奶粉荒衍生的民間對立情緒,亦會變得尖銳。
人稱商品大王的羅傑斯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勸告大學生,與其讀金融,不如讀農務,因為農業出現勞工短缺,青黃不接,故此大有可為。未來農民地位甚至會大升,農夫會開林寶堅尼,不再是被政府或地產商徵地而趕走的弱勢社群。
風水輪流轉,我不敢低估這可能性,尤其是內地最近傳出風聲,表示行將放寬一孩政策的時候。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