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煤礦工贏世錦賽

特稿:
煤礦工贏世錦賽

當今國際體壇,不少頂尖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已展示運動潛質,加以培訓和自身的努力,終成大器。然而在上世紀,即使有天份,礙於家境和體育政策未盡完善,中外不少體壇名將的成功路都異常迂迴。
香港桌球手傅家俊的前教練基夫斯(Terry Griffiths)是經典例子。1947年生於威爾斯的一個草根家庭,縱使基夫斯在青少年時代已展露出優厚的桌球天份,但因家境清貧,只能一邊出戰業餘賽,一邊打工,他曾做過巴士司機、煤礦工人、技工和郵差,工資用來買球桿、比賽的西裝,當然還有養家。77年,基夫斯贏得英格蘭業餘錦標賽後,決定放手一博轉做全職,兩年後稱霸世錦賽,一舉成名,其奮鬥事迹為人津津樂道。
上一代的運動員因為政府政策和培訓未夠完善,歷盡艱辛才能闖出名堂,與今日的運動員培訓政策形成強烈對比,今年4月基夫斯訪港時,曾直斥現役職業桌球手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用邊比賽,邊做兼職幫補生計,不明白他們為何常以疲倦或個人理由退賽,嬌生慣養。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