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今天的電話,不是用來通話。說的當然是智能電話,你機不離手的用來上網玩遊戲,傳短訊發電郵,聽音樂看影片,管理生活娛樂自己,「沒有了它會死」的那個黑色扁平小東西。聽過有人說,「直接打電話給朋友,怕唐突,又好像沒禮貌」,總之有障礙,但那還算是什麼朋友?打給牙醫和髮型師,卻是可以。跟任何人跟陌生人,一般短訊或情慾短訊往來無限次,毫無問題口沫狂飛,但要說一通電話,可免則免。那些年青少年時期必煲的「電話粥」已成歷史廢詞。
不對話,說到底,是避免相處。方便大家做個有電子玻璃樽字條往還的孤島。
美國如今有九成家庭擁有手機,但整體通話用量不進反退,祇用數據,每年終止家居電話服務的人越來越多。朋友在家中,家姐在鄰房,二人有話不直接說,一牆之隔,WhatsApp溝通。很平常,但想深一層算不算病態?有非正式統計,今時今日現代美國人每通電話平均長約30秒,hi和bye之間,快過打針。《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提到,2008年美國一個本地電話的通話時間平均為2.27分鐘,09年已跌至1.81分鐘,那麼無話可說,速戰速決。這是速度代替深度的世代,更趨嚴重。
世人要學習山下英子的暢銷警世著作所言的「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那是「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指的是要對死物的戀欲牽繫割捨,無欲則輕。但其實我們早就不知不覺在人與人之間成功實踐了,在生活人倫交往中早就因為時間不夠、付出不夠、真心不夠,和身邊的人「斷捨離」了。為了方便,害怕受傷,不願遷就,費事磨合,疏忽粗心,倚賴電子溝通,漸漸家庭故障,情感故障,溝通故障,隔閡孕育殘障,連繫荒廢失修,是電影《斷了線》的現代啟示錄,悲劇搥心,任何現代人的神經都必被擊中,目睹父子、夫妻、姊弟、朋友等五倫失陷。"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們連線而沒有連繫的,空虛者甚眾,各自網上飄零。
以前,一家人吃飯,無聲的不安由電視機的聲浪掩飾填充,蒼白的碗筷聲裏就算沒有對話也不覺尷尬;現在,沒話說的一家人各有各連線面書WhatsApp,沈默的氣氛荒涼得只有鍵盤輸入聲的冷。電子溝通,保持安全距離。誰都知留字出走比面談容易得多,電影和現實都這樣告訴我們。活地阿倫電影中,一班朋友聚首喋喋不休知性地談天說地,可能是fantasy。WhatsApp group chat不是一樣嗎,FaceTime、Skype也可以?不。人與人之間從來需要接觸、經營、維繫。常常連線或「寫電子紙仔」沒問題,但都不能取代真人相處。給你們like的人不和你相處,遷就,磨合,認識,祇費指尖給你的有幾多真心幾多虛情。我經常記着給父母、親朋電郵和短訊不夠,爸爸常說要「有聲有氣」、FaceTime也不夠,付出一些不便,抽些時間,相處相見,別待一天彼此斷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