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家常便飯裏的紅衫魚和魷魚,近十年數量急跌,看似快要變成矜貴海鮮了。
海產大減,除了需求增加,產量追不上,過份捕撈大小通殺已是不爭事實。漁船安裝大量強力射燈照向海底,待魷魚往光源聚集,然後一網打盡;捕魚網的網眼越來越小,令紅衫魚魚苗未及成長便被捕獲。拖網更使無數非食用海洋生物受傷或死亡。
往街市多了,見到海鮮愈來愈貴,放着賣的,只得孩子手掌般大的活幼魚,也愈來愈多。香港人向來嗜吃海鮮,人均海鮮消耗量屬亞洲第二。這個因為需求過多而帶來的物種瀕危問題,或者還關乎大家飲食習慣的一大變化。
以前的人相信「不時不食」,應該按各個時節吃合時的食物,因為各種動植物有其生長時序,順應自然規律,興盛時產量會多、品質會好,才最適宜吃。這傳統飲食觀念,也可算是人類一個古老的環保思想:那些年還未講「環保」。
但我們常常只知道按時節吃東西的意思,卻忽略了自己的體質也在隨着季節調節,不知不覺地,忘了什麼季節適宜吃什麼,忘了應配合氣候和食物性質,沒想及如何影響健康,尤其現今漁、農和運輸技術的進步,食物的節令幾乎己失去了意義,夏天可以吃到冬季的食材,冬天又吃到夏季的食材,需求失去了從前天然的節制,加重了環境和生態的負荷。
一個地方的人怎樣看待動物,其實也在於他們怎樣看待食物,不識珍惜食物,變相等於濫殺動物。吃素也一樣,當需求太過,不僅一樣往往造成浪費,也間接助長使用化肥、農藥污染環境。一頭動物有生命,一棵菜也有生命,一隻水果裏的核是更多的生命,你我不可能天天去捍衛大自然,不可能不吃,但可以不浪費食物。
換個角度看,其實珍惜食物,也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一環。
(註:梁文道續稿未到,是日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