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離開過 - 張灼祥

沒離開過 - 張灼祥

那年代,看英瑪.褒曼的電影,很費神,看得很用心,仍是似懂非懂。但我們都愛看麗芙.烏曼。為此,我們不介意褒曼的嚴肅主題,他的電影,看不懂就不懂好了。說麗芙.烏曼美麗,我們卻是懂的,在黑白片亮相的麗芙,更見神采,更有韻味呢。
英瑪.褒曼於2007年辭世而去。他的電影,多少年沒看了。他的名字,活地阿倫在他現身說法的電影提起。談藝術電影,談大師,怎可以不提英瑪.褒曼。
是這套《致褒曼的情書》(Liv & Ingmar),讓我們記起:《狼的時刻》,《羞恥》,《假面》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四十多年前,二十七歲的麗芙,主演的第一套電影,導演是與她painfully connected了五年的英瑪.褒曼。她一生摯愛的人。
《情書》可以說出來的感覺(包括麗芙寫給英瑪,收藏在啤啤熊衣服內的一封信)。麗芙讀着信,流下淚來。那是她在紀錄片中唯一的哭泣時刻(在她主演電影中的哭泣,叫喊,不是她本人來的,是她扮演的角色在號叫,哭泣而已)。拍紀錄片這一年,麗芙七十多歲了。風霜都刻在她臉上,她顯得從容自在,與英瑪一起的五年,接近「地獄」邊緣的生活,都成了甜蜜回憶,不覺苦了。
麗芙對與英瑪一起過的五年,又愛又恨。細說從前,記憶中一直都沒有離開過那島。她是導演眼中的一名出色演員,又曾是他的至愛,到某一天,不再愛了,卻不會如《婚姻暗流》,什麼都沒有了,祇有傷害。那懷念,那愛意,永不止息。
多套電影的對白,經過剪接,一部接一部的片段,那就是麗芙想要說的話。既然可以透過電影說出來,作為導演,英瑪可說夠了,不用再說了。《情書》中祇見麗芙在回憶,在講陳年舊事,糾纏一生愛與恨的故事。英瑪指導演員排戲,有說話的,我們聽不見而已。
四十七歲的英瑪,第一次見二十六歲的麗芙,那時他們看起竟是那麼的好。有一個鏡頭,英瑪看着麗芙,在微笑,那是英瑪少見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