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波癮大發,於是花了半天時間到廣州看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為港隊助威。舉行比賽的天河體育館正是廿多年前我第一次採訪大型運動會的地方,是第6屆中國全運會。
當年的天河,四野荒蕪,體育中心是這個新區的第一項大型建設,到今日,天河已經成為廣州最貴重的地區,而天河體育中心繼續是廣州的體育中心區,有訓練設施,亦有可以舉辦國際大賽的場館,亦是廣州恒大的主場。
類似的模式,3年後北京主辦亞運會時亦用過,當年的四環路,偏僻隔涉,由亞運會建築群牽頭帶動,今天這個奧林匹克中心地區亦已經成為北京的大型高檔住宅區。
又看看98年曼谷亞運,市政府在郊區興建亞運公園,盛事過後,將整個公園變成法政大學的新校園,交換了大學原來在市中心的舊址,大學得到一個更大更新的校園,而市政府亦得回一幅貴重市區地。香港沒有多少平地,加上3面環海,北面是邊界,亦不可能像廣州和北京一樣向外拓展,不過,由體育帶動開發的經驗卻頗有參考價值。
香港的康體設施多是被動型,只按規劃署的方程式,有幾多人口就建一個體育館。大部份體育設施,用作康樂用途似乎是豪華了一點,但用作舉辦國際比賽,卻又嫌種種不足。
香港一向視體育設施為破費的基建,卻從不考慮體育可能是開發新社區的動力,幾十年來,由屯門到天水圍,開發方向都是大量建住屋,經濟和社區動力卻不成比例。將軍澳有地鐵,情況好一點,但仍然是孤立於傳統市區。如果仍然像着了魔一樣只沉迷建住宅,不強化區內動力的話,最終可能又會再多一個問題新市鎮。
李德能
有線足球評述員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