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齊光案終結,他步出法庭時說:「若去年冇出任局長,所有事情便不會發生」。他說的所有事,自然是指被控騙租津的事。但他在政府工作了30年,再入政府當局長怎麼會有問題?怎麼會使所有事情發生?因此,不是他出任局長導致所有事發生,而是梁振英上台組班導致所有事發生。所有事,包括麥齊光涉案的事,也包括其他一些事。
判案法官指政府在80年代只有租津制度,麥齊光和曾景文不能像較後期入職的公務員,可從租津與房津之間作選擇,法官認同租津制度有缺陷因此後來取消,也就是認同辯方律師所說:是制度的錯。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表示,當年公務員之間「對租」單位十分普遍,公務員規例並無要求公務員要披露對租的情況,故做法絕無違規。因此騙租津雖於法不合,但於理於情卻可恕。最讓法官驚訝的是,二人雖違法,不少他們的朋友仍堅信二人無辜。麥齊光呈交的30封求情信,包括名義上是他頂頭上司的財爺曾俊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和林瑞麟等長期任高官和公務員的人士,而且他們都是自動寫求情信而不是應麥齊光要求去寫的。林鄭月娥說,她沒有寫是因為她沒有被邀,但她再次充份肯定麥齊光。他們都知道發生甚麼事。
麥案造成的後果,是曾經以對租來領租津的公務員(多數已退休)會人人自危。據筆者友人告知,至少他知道的一位退休公務員,最近不知所終,沒有人找到他,不僅是移民,而且會是隱匿外國,因為移民都有可能被引渡,一生守法的人不想老來惹官司。回想當年成立廉署,因警廉衝突而政府被迫宣佈對過去的涉貪事情既往不咎。麥齊光事件發生,如果現在政府不表示對過去的對租事情既往不咎,恐怕很多人都會生活在惶惶中。
誰造成這種人心惶惶的情狀?為甚麼麥案會爆出?是誰要他迅速下台的?
如果不是梁振英上台,而是唐英年當行政長官,那麼以他自動為麥齊光寫求情信來判斷,他大概不會迅速批准廉記查麥齊光,更不會廉署一查他就要麥辭職。
如果不是梁振英上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應該不會在「中港融合」不獲支持的情形下,改以給市民提供住宅的藉口推出,因為麥齊光說過,政府土地儲備還有差不多3,000公頃,香港不缺土地。
如果不是梁振英上台,擴建堆填區不會在立法會受阻,因為梁振英明明在政綱中說要「採取以源頭減廢為主導的政策,降低擴建堆填區或增建焚化爐的壓力」。
如果不是梁上台,當然就不會有陳茂波劏房、醉駕、囤地的醜聞相繼出現,不會梁陳結成難兄難弟,陳包庇梁僭建、梁包庇陳醜聞的政壇怪象。政府發佈特首處理問責官員涉及利益衝突的新指引,也一定正式開個記者會回答所有問題,而不是偷偷摸摸在特首辦網頁發佈,以免社會不可能不聯想到囤地波。
如果不是梁上台,政府眾高官不會對某官員的誠信被質疑全部不置一詞,立法會的建制派也不再牢靠地支持政府。
如果不是梁上台,行會中支持他的盟友不會紛紛墮馬,以至特首在政府、在議會,除了囤地波之外,已不見有鐵杆梁粉了。
如果不是梁上台,那些愛字堆的團體不會如此囂張,警察不會為了偏幫這些團體而自毀了政治中立,不會被質疑退休前休假等於退休、參加全港市民都認為是政治性的活動卻硬拗不是政治性。
不是梁上台,不會使整個政府喪失公信力,使警隊不再受市民尊敬,不會讓一些在政府服務而自愛的人跳船,不會使社會精英階層都要同政府撇清關係,不會使富商有減少在港投資的部署。梁振英一手毀掉香港幾十年發展起來的良好傳統,毀掉社會遵循的核心價值,他的破壞能量也真夠大。
昨天,添馬男形容陳茂波是「在政治上已是發出惡臭之死人」。但誰使他發臭?就是那個把麥齊光轟下台而把他抬上去並包庇他所有惡行的傢伙。
麥齊光說,如果他不出任局長,所有事情不會發生。非也。是梁振英上台,才使麥齊光的事發生,也導致所有發臭的事情發生。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