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親子路 - 蕭煒春

不一樣的親子路 - 蕭煒春

暑假期間出席了老同學的聚會,大家都拖男帶女的好不熱鬧。很久沒有現身的師姐M也有出席,還帶同了三歲的囝囝W。我以為自己早幾年是否真的忙得頭昏腦脹,關於師姐何時懷孕、何時生仔,我竟然一點頭緒也沒有。「他不是我親生的,是領養的孩子。」師姐M落落大方,甜笑着回應一臉疑惑的我。
W和其他孩子沒有兩樣,對着我們一大班陌生人比較怕醜,不時纒着媽媽撒嬌,老實說,他的樣子跟師姐兩公婆還真有點相像。「我第一眼見他時,覺得他很醜,我從來未親眼見過只有個多月大的BB,皮膚粗黑,全身長滿了粒粒,電視廣告出現的,都是又白又滑的呀!」她坦言,那一刻有想過打退堂鼓,「領養家長和一般家長不同的是,我們多了選擇權,選擇男孩、女孩,選擇是否照顧有某程度殘障的,在最後一刻,是選擇要與不要。」這是關乎生命的選擇,實在有點弔詭。「由我們開始申請領養的一刻,已不斷在思考這些問題。當初是因為喜歡孩子,覺得好玩好有趣,但當真的出現了一個陌生人,要與你一生相連,你對他的認識僅限於性別,以及領養那刻是否身體健全,有好些隱疾是小時候難以發現的,他親生父母的背景也可能非常複雜……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就是因為有得揀,我們更要反覆地問自己:是否準備好了,是否可以毫無保留地去愛一個與我們本來無親無故、毫不相干的人。」
師姐M一直想生兒育女,奈何經過多番嘗試都不成功,於是轉而考慮領養。夫婦二人都是專業人士,家庭收入穩定,第一步很易過關,「之後要問很多很深入的問題,譬如夫妻關係,處事方法,對子女的期望等等,還需要三名認識了我們好久的推薦人,我們和三位推薦人都需要接受個別面見。申請過程好漫長,好辛苦、好麻煩,很多人都放棄了。我想社署是刻意這樣做的,以免你一時衝動,領養後將孩子二次遺棄,傷害更大。」這過程歷時達兩年,然後到達配對階段,領養家庭可以選擇孩子的性別、國籍,或是否接受一定程度的健康問題。香港與全球趨勢一致,因為遲婚者越來越多,不育問題變得普及,有意領養孩子的家庭較待領養孩子多很多,所以越挑剔,成功配對的機會就越低。社署網頁顯示,現時全港共有110名待領養兒童,當中超過半數身有殘障,18名有健康問題,14個年齡在三歲或以上,這些都是令領養家庭卻步的因素。
成功領養後,最難處理的是如何告訴孩子,他到底從何而來。專家們都表示,孩子越遲知道自己的身世,傷害會越大。「W已開始上幼兒班,老師會教他們BB都是從媽媽肚內捐出來的。我要告訴他,他是來自親生母親的身體,三歲的孩子不容易理解為何自己會有兩個媽媽。對我們做母親的而言,也需要克服一些心理恐懼,譬如怕他將來去找回生母,怕他有朝一日會倒過來把我們遺棄了。」
相處三年,師姐已完全把W視作親生兒子。真的,越看他們,越發覺得他們長有母子相。「我先生一直鼓勵我,說你愛他,他就會變得漂亮。」我想這道理,對於父母夫妻子女,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也都是適用的。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