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控(005)及渣打(2888)近年變了投資者眼中的難兄難弟,常常被散戶相提並論,兩家銀行本周雙雙公佈的中期業績,雖然股價反應迥異,但均凸顯了一點,就是香港業務的重要性。
若以單一地區而論,香港可說是兩家銀行最賺錢的地方,匯控的香港業務,上半年稅前多賺12%至42億美元,佔整體近三成,幾乎是英國的兩倍,儘管英國的含利息資產比香港還要多出六成。渣打在香港亦錄得10億美元稅前利潤,佔整體近三成,期內的增長達兩成,貢獻也是一眾市場之冠。
雖然兩家銀行都自詡國際化,但倚賴香港的程度,竟然比和黃(013)還要高,又一次證明香港就算有暗湧,也不及外面風大雨大。
鬥少犯錯 致勝關鍵
過去以為是綠洲的新興市場,近年都相繼放緩,匯控之前所提的22個重點增長區域,有12個上半年均出現倒退,巴西及墨西哥的業務便大倒退近七成。韓國是渣打昔日爭崩頭也要打入的市場,亦已成為該行的英雄塚,上半年被當地政府的惠民削債新政策所累,而要撥備達10億美元。難怪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也不禁嘆道,韓國已變成渣打最困難的市場。
就算亞洲其他新興市場,表現也未見標青,新加坡最近也因為民間借貸水平趨高,被評級機構降了級,恐怕要踏上去槓桿之路,這對銀行的業務不會是好消息。
雖然香港也面對中國經濟放緩的衝擊,但我的感覺是,澳紐及巴西這些資源出口國,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敏感程度,好像比香港更甚。就算香港下半年出現放緩,又有樓市辣招遏抑按揭業務,但仍是風險相對比較可控的地方。
這幾年匯控及渣打的股價走勢,總像跑馬仔般你追我趕,匯控在金融海嘯中被重創,有幾年時間被持續錄得增長的渣打蓋過風頭,過去近一年,渣打倚重的新興市場開始展露疲態,而匯控死命沽售業務削減成本自救,日子有功,證券界開始對匯控看高一線,今年以來匯控股價跑贏渣打逾一成。可是到了本周雙雙公佈的中期業績,匯控在多個市場表現不濟,而且訴訟及監管風險又較大,對比渣打略勝預期的業績,強弱之勢又逆轉。
暫時來說,這仍是一個鬥少犯錯的遊戲,誰人在外面踩最少地雷,便有機會跑贏,而這麼多年來,香港業務一直扮演着定海神針的角色,默默補貼着銀行去外闖。若說香港留不住資金,對不起,我真的看不到。
比百佳更像善事的生意?
事不離三,過去三天,花旗國接連有傳媒易手,共通之處,都是作價「監平監賤」。
當中最矚目的,當然是曾踢爆水門事件而聲名大噪的大報《華盛頓郵報》,直到今年,《華郵》依然是掌握美國政情新聞的必讀報紙,奈何這樣一份全國性大報,卻以2.5億美元的作價,便成為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的囊中物。按「主場新聞」博客加杰的說法,只比《蘋果日報》的市值高一丁點,還不到貝索斯手上亞馬遜股份的1%價值。
另外兩宗剛剛發生的刊物易手,則是《紐約時報》出售《波士頓環球報》予波士頓紅襪和利物浦的班主John Henry,作價7,000萬美元,僅及《紐時》93年買入價的6%,新買家還要不負責一筆1.1億美元的退休金,《紐時》無異於貼大床嫁女。
至於兩年前才以1美元易手的《新聞周刊》,如今又被急讓,IBT Media以象徵式的價錢,從Daily Beast手上接貨。換言之,兩年來《新聞周刊》幾乎沒有增值。
賤價而沽,當然反映紙媒困境,銷量不斷下跌,廣告收益又被新媒體蠶食,業績不斷倒退,連年虧損,似乎紙媒比百佳超市更像慈善事業。可是我並不悲觀,我仍然看到不少人漏夜趕科場,希望chok出一條新路。我仍然相信,不是所有買家都衝着要增加政治影響力才接火棒,而是希望當成一盤生意來經營。
不信?看看出售《華郵》的大贏家是誰?股神畢菲特持有華郵的上市控股公司27.9%權益,今次出售令控股公司股價升上五年新高,畢菲特手上股份市值賬面已逾10億美元。近年他不斷收購當地一些地區報紙,有他在,紙媒還未進入倒數階段。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