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李嘉誠是城中最受注目的富豪,大概沒有爭議。最近期和最耐人尋味的新聞,非出售百佳莫屬。不過,在龐大的李氏王國中,有一塊較少人留意的版圖,同時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或許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窺探到李嘉誠對香港的「感情」,或許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說的是「李嘉誠基金會」。它於1980年創立,歷年累積捐款過百億港元,其中香港佔約四分之一。當中一個較為人熟悉,亦較有「創意」的項目,是「Love Ideas, Love HK集思公益計劃」。計劃在2010年推出,撥款3億元,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與民間互動和合作的項目,做法是它會公開招募公益事業建議書,然後由全港市民投票選出值得資助的建議。計劃甫推出,便收到一千多份建議書,七萬四千多名市民投票,選出一百多個計劃,足見民間反應熱烈。接着於2011年及2012年續辦,迴響一次比一次大,受資助的項目也大幅增加。李嘉誠亦曾親身出席受資助機構的交流會以示支持,證明他極之重視這個計劃。
正當大家都以為計劃今年會再接再厲時,它卻在無聲無息之中暫停了。事緣按照過去經驗,計劃會在五月初公開招募建議書,六月投票,七月公佈獲選項目。但今年五月至今,都沒有任何動靜。那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呢?基金會沒有解說,但有人察覺到當時正值碼頭工人罷工事件,於是有不少穿鑿附會的揣測,於此不論。不過,如果從客觀的事實分析,可以見到基金會暫停「Love Ideas, Love HK」和出售百佳的思路,其實是相似的。
出售百佳的消息傳出後,李嘉誠在回應傳媒時說「這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活動」。這個商業活動有多正常?原來在李氏集團當中,百佳的營業額少得可有可無,賺錢能力也越來越弱。在商言商,出售百佳的確是「正常的商業活動」。然而,去年李嘉誠在長和系中期業績發佈會中說:「如果在外地投資賺100元,即使在香港投資只賺80、90元,都會投資香港,因為對這裏有感情。」將這番話跟出售百佳的舉動對照,可能有人會認為他「言行不一」,但更可能意味着李嘉誠對香港的「感情」變了。因為儘管百佳在李氏集團裏只是一盤「小」生意,卻最能「照顧」到普羅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況且,近年李氏集團的投資過半在外地,出售百佳只會令其在香港的業務「買少見少」。同理,「Love Ideas, Love HK」那3億在基金會裏只是九牛一毛,卻是整個基金會中民間參與度最高的一個項目。而且,在大部份善款都不是捐予香港的基金會裏,「Love Ideas, Love HK」那3億對香港來說更顯彌足珍貴。
由此推敲,李嘉誠對香港的「感情」,不論在商業王國還是慈善事業,都不如往昔了。俗語云:「商人無祖國」,皆因商人是「講金唔講心」的。李嘉誠作為一個成功的巨賈,難道也擺脫不了這個定律?
文偉恩
自由撰稿人
五六年拍一部戲?講到嬲嬲哋,肥佬黎教王家衛拍戲!
想睇今周足本《亂噏24》?蘋果網站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