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7月中石化運輸船沉沒在本港海域釀成膠災,逾千港人自發到海灘執膠。事隔一年,有消息指,政府仍未妥善處理撿獲的大量膠粒,只儲存在政府倉庫「冇人用、冇人理」,質疑政府浪費公帑。環保團體擔心,膠粒儲存過久失去回收價值,促政府盡快公佈膠粒儲存地點和具體善後方法。
前商業電台策劃總監、社企傳媒「言論自由行」創辦人黃永,在膠災發生一周年前夕,與本港少數仍定期到南丫島和大嶼山等海岸執膠的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成員,視察海灘污染情況。黃永昨日指,知悉政府至今未妥善處理撿到的膠粒,只將之儲存在倉庫,由於政府倉庫需用公帑管理,令人質疑政府浪費公帑。
本報昨向環境局查詢膠粒去向,被轉介向海事處查詢,海事處則着記者查詢食環署,最終未有任何政府部門回應查詢。
至今仍摻雜在沙中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經理張瑪珊昨表示,組織在港人去年9月執膠熱情後,每一至兩個月間持續到多個海灘執膠,發現至今仍有不少膠粒摻雜在沙中,恐長遠影響海洋生態,「啲膠粒喺沙度好耐,會吸咗附近有機毒素,如果唔理,俾魚同海洋生物食咗,個後遺症會好大」。
張瑪珊認為,政府應定期清潔各個受膠粒影響的非康文署沙灘,她又擔心政府收集到的膠粒,因儲存過久變黃和質素變差,「到時政府想賣,都未必有人回收」,促政府應盡快交代膠粒儲存地點和處理方法。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