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超支、港珠澳大橋超支、沙中線又超支,無論是基於甚麼理由,大型基建總難逃超支的宿命,這不是例外,是常態,還要是全球現象。
我最近讀到一個學者的研究,結論相當有趣。他認為,基建超支的理由很簡單,主要是有人存心策略性錯誤表述(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用一般人明白的語言講,即是講大話。
歷史上基建超支的例子多不勝數,經典便有超支14倍及延期10年落成的悉尼歌劇院,當然不可漏掉英法隧道,早幾年有人重新估算,得出該隧道對英國經濟的貢獻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為負178億美元,內部回報率為負14.45%,結論是唔起好過起。
為何劣績斑斑,主事的官員、一眾顧問還未能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反而一錯再錯?
投資銀碼 有人存心誤導
雜誌《大西洋城市(The Atlantic Cities)》最近一篇文章,引述牛津大學一名學者Bent Flyvbjerg的研究,他曾調查全球20個國家共258個大型運輸基建項目,發現十個有九個都超支,鐵路項目的情況尤為嚴重,平均超支45%,最「有譜」的公路項目,亦要超支兩成。整體而言,平均超支28%。
這不能純粹歸咎於預測能力低,如果單單是估錯,照計應會有些高估成本的例子,日後才發現「賺咗」,實際成本比原先預算為低,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如鳳毛麟角。
再者,累積經驗多了,超支的情況理應會有改善,但實情是調查的個案橫跨70年,未發現超支情況有任何改善。他的結論是,這些基建項目的投資銀碼根本不可信,有人存心誤導,認真便輸了。
發現超支問題的不獨是Flyvbjerg,連世界銀行多年前也留意到這一現象,甚至把這現象形容為「一切按計劃進行原則」(Everything Goes According to Plan Principle),諷刺官員沒有預設任何可能風險如建造材料漲價等,結果一切總是不按計劃進行。
牽涉利益廣 寧願先上馬
我不完全認同學者的瞞天過海講法,事實上,在估算一個要興建及營運多年的大型基建項目,是有很多假設及空間可供舞弄的。
一個項目上馬,會帶來大量職位及合約機會,可能令人升官發財,所以很多人為着利益,會希望項目獲得綠燈。可是,在議會中,若果報出太高成本,有可能會出師未捷身先死,項目一早被否決,倒不如先報個細數,再把經濟效益描繪得樂觀一點,務求先過議會一關,日後真箇出現超支,即使要申請撥款,項目開了個頭,大家已經騎虎難下,落入沉沒成本的陷阱,難道取消項目回收建築物料?最後還不是附加了一些條件,成立一個甚麼監察委員會,再乖乖的增批撥款,這只是官場潛規則,用不着甚麼工程學或經濟學的解釋。
我很想知,高鐵及西九日後埋單計數,會否又成為另一個經典案例。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