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棚屋今年五月又遭火燒,燒漽十一間棚屋,這種蜑家人傳統民居,由一支支麻石柱或坤甸木撐起。當你睡在棚屋裏,浮浮沉沉間,不會想起誰,但大澳人永世記得離世的棚屋師傅張海泉,而薪火相傳的,有黃志強。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
一家一碼頭
生於斯,長於斯的張海泉,人稱海泉叔,前半生一直以捕魚為生,其後搭建棚屋終老。屬於下一代的黃志強,人稱強哥,跟海泉叔同樣是半途出家做棚屋師傅,不同的是,海泉叔一生沒離開過大澳,黃志強這一代,很多人已出城打工。
2000年大澳發生最嚴重火災,燒毀近五分一棚屋,當中大部份都是海泉叔興建的,強哥就是在大火前一年回流大澳。災後要重建六十五間棚屋,是漫長工程,到目前為止只建了廿多間,就在2002年,重建到第五間棚屋之時,強哥開始跟隨海泉叔學藝:「海泉叔從不罵人,也不愛埋怨,跟他學到好脾氣和勤力,他覺得做快一天,可以為棚主節省一天工錢。」當時連同另一個師傅,三人約廿多天便可建成一間棚屋。
棚屋可算是大澳漁民的祖屋,蜑家人早在香港開埠前已來到大澳定居,他們以海為家,棚屋隨生活實際需要而演變,在以帆船捕魚的年代,每隻船只有約二十呎長,數呎闊,一家十多口就住在船裏,青年壯年出海捕魚,老幼則留在稱為「住家艇」的小船上,其後發展至在永安街後近岸的地方搭建棚屋,好讓家人能在安全環境下生活。插在水中的棚屋,屋前可停泊漁船,每家猶如一個私家碼頭。老一輩的漁民,一生都不曾居於陸地,如強哥父母就一直居於棚屋。他家那艘小艇,從前載父親向漁民買魚穫,再轉售給大澳街市:「三十多年前,大澳魚穫仍然豐沛時,都會把魚穫運往香港仔魚市場和屯門。小時候很過癮,每晚在屋前放下魚餌,早上醒來便有魚吃了。」
黃志強棚屋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