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活着的廢墟

城市活着的廢墟

有人說過,看城市,有許多線索。廢墟的出現原因、數量、地點,還有政府或產業擁有人如何處理這個廢棄的空間,都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素質。有些國家政府會把這些廢墟,規劃成一個大型的公眾空間,吸引更多人去朝聖,有的則會任其荒廢,讓大自然自然滋長,吸引愛冒險的撞鬼團或是喜歡攝影的朋友前往探險。不過,城市中總有因為規劃不完善而被居民遺忘的公共設施,天橋和隧道是重災區,又或如地產霸權有意為之的廢墟,如新界東北石湖新村村民口中的「新世界鬼屋」,那兒適合拿着白玫瑰去憑弔。誠如阿蛋說:「其實有人類存在,就會有廢墟的產生,我相信是副產品來的。」被人遺忘的公共設施,與其任其荒廢,是否可以有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例如街頭表演。

反思

審計署曾有報告指出,運輸署濫建交通設施,找出全港有近30條行人天橋及20條行人隧道使用率偏低,原因是附近皆設有路面過路處,行人當然不會多耗氣力上上落落,而是選擇過馬路。而配合大型樓盤及港鐵站興建的交通交滙處,不少空置率高,形同活着的廢墟。三種交通設施,最終被淪為露宿者及道友之家。在街坊批評浪費公帑,以及影響衞生、治安的同時,反而欣賞居民的智慧,像點名批評的調景嶺健明邨交通交滙處,居民把它打造成打羽毛球及耍太極的休憩場所。而南昌站附近的天橋及隧道,露宿者及道友問題依然未解決,不過細心一想,與其廢棄,公共空間本來是人人共享的,讓路給弱勢社群,真的只有負面效果嗎?

位於九龍灣海濱工業區附近的偉業街行人天橋,造型懷舊,平日少人使用,因《志明與春嬌》成為打龍勝地。

杜琪峯在芸芸香港導演中,對廢墟的觸覺最強,荒草地、舊區在他的鏡頭下變得浪漫。

每次到錦上路,巴士總站的空間感是如此巨大,足以擺放坦克車,而行車路線是如此的少!

一部剩下的鏟泥機,代表貪婪發展郊野的惡果。(阿蛋攝)

建在馬路旁的天橋,注定無人問津,成為露宿者安居樂業之所,至少有所貢獻。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