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藝術的力量 - 周運

周運:藝術的力量 - 周運

藝術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我們會在歷史中發現一些實證。俄羅斯著名思想家布爾加科夫(Sergei Nikolaevich Bulgakov,1871-1944)的個人經歷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早年是俄羅斯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著名馬克思主義者,而他在二十世紀初卻站在了拋棄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最前沿,並轉向了基督教。而促成這一轉變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一八九八年到德國留學時,在德累斯頓茨溫格(Zwinger)畫廊與西斯廷聖母像的邂逅。這成為其獨特的精神體驗,讓他這個有堅定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者在聖母慈悲的面容前虔誠地痛哭起來,不管這是否有其精神困惑的原因。因而當他一九○○年回到俄國時,已經處於精神危機之中了,這次危機為他以後二十多年的精神事業開闢了道路。他在這次重生中成為藝術、文學和哲學的白銀時代著名的參與者:「從馬克思主義到理想主義」,並最終發現了東正教信仰體系來取代了馬克思主義。(Sergei Nikolaevich Bulgakov, Philosophy of Economy: The World as Household, trans. and ed. Catherine Evtuhov,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無獨有偶,早在三十年前,一八六七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妻子安娜也在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畫廊見到了西斯廷聖母像,安娜在《日記》中記載了他們第一次參觀畫廊的情形:「畫廊一側盡頭是霍爾拜因的聖母,另一頭是拉菲爾。最後費奧多爾帶我來到西斯廷聖母像前……那神聖的面龐是如此美麗、純真與憂傷,雙眼如此謙卑與痛苦。費奧多爾認為她笑容裏含有痛苦。」而一天晚上回來後,他們一路上完全被第一間畫室掛的穆利洛(Murillo)的聖母吸引住了,她面容如此美妙,色澤如此溫柔!聖嬰基督,也如此甜美,小臉看起來那樣可愛。他們在提香的《納稅錢》前停住了,如此卓越的畫作,費奧多爾說完全可以和拉菲爾的聖母像媲美。耶穌面容的全部苦難看起來如此奇妙、高貴與憂傷。在另一個房間,發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尤為喜愛的阿尼巴爾.卡拉齊的《救世主》,也讓人如此珍視。陀思妥耶夫斯基帶着安娜,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只有在他喜愛的畫前才停下。這些畫作都描繪了耶穌或耶穌與聖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寫一部新小說前幾個月,他完全沉浸於因為凝視西方文藝復興傳統的幾大藝術家的耶穌與聖母畫像所獲得的激情中,他深深被這些畫像所打動,這不只是最初的美感,而是被描繪神聖基督信仰的神聖時刻所激發的感情。在他筆記中發現了一個叫「基督王子」的人物時,他的下部小說《白痴》因而也誕生了。他開始着手準備一個可以和他崇拜的德累斯頓畫廊的繪畫相對應的俄國文學人物。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白痴》裏的「基督王子」梅什金公爵之口說出:「美將拯救世界」,因為偉大的畫作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小說。(Joseph Frank, Dostoevsky: The Miraculious Years, 1865-187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202-203)
一幅偉大的拉菲爾西斯廷聖母像,改變了俄羅斯兩位偉大人物的人生,這就是藝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