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小旅行

廢墟小旅行

「村.倒.荒.止」、「睇棄」,一個個玩食字的標題下,是一幅幅城市廢墟照片,那些曾經在香港活過的地方,已由石屎森林長成迷你森林。森林注定是迷你的,因為香港容不下巨大的廢墟,因此,我們每個周末可以來個小旅行,一起「遊棄人間」。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

模特兒:Jennifer@Jam Cast

服裝提供:Daydream Nation

規則

時間:廢屋中長出巨樹,大自然慢慢覆蓋文明。現實中破落、骯髒的環境,因為一片綠,在靜止的時光裏,看到美好。送上一枝紅玫瑰,讚美它。

「遊棄人間」其實是一個專門分享廢墟攝影作品的面書專頁名稱,冬妮、阿蛋、Phoebe及CM四個朋友,有空便相約出動探索香港城市及郊外的廢墟。如果說香港有着很多很多的廢墟,你可能不信,但有圖有真相。專頁成立大半年,剛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完首個展覽,照片才不過數十張,但真實的廢墟數目,遠遠不止此數。這天跟隨他們來到大埔一間廢棄的村校拍照,距離巴士站花不了一分鐘便到達,在城市裏,廢墟其實離我們很近,只是我們視而不見。
「遊棄人間」在面書上自我介紹道:「每個廢墟都有一個故事,而我們就是用照相機來說故事的人……」其實他們沒有想過任何偉大的使命,都是喜歡攝影的人,只是想跟朋友一起去玩,但玩時玩,玩得要有品,他們堅持不留痕迹的玩法,遊棄規則如下:
1. 廢墟地點不會公開,但會留低線索讓有心人發掘。
2. 請保育廢墟原貌,不要遺留任何垃圾或其他破壞行為。

水泥:年久失修的住宅,水泥批盪的建築模樣,便是線索,看到五六十年代華宅的繁華。

自嘲很容易覺得震撼的冬妮,被巨大優雅的石柱所迷倒,想像昔日的風華。

相框:廢墟攝影裏,門框和窗子都是一個很好的構圖元素,框住翠綠的風景,頹廢也是美。

金錢圖案常見於鄉村的圍牆或露台欄,鮮用以作建築物牆身。

廢墟日曬雨淋,積水倒成最佳的構圖工具。

植物:在廢墟裏旺盛生長的植物和樹木,永遠在變,每次重訪都有驚喜。

村校

村校在香港廢墟榜中佔據最大數目之一,在還沒大規模殺校前,城市遷徙、勞工市場轉變,都讓曾經為本村或多村的村校變成塵封的歷史。最早的村校可以追溯自清朝,民辦的書塾是村校的雛形,老一輩至今仍然記得校歌與校訓。每間村校遺下的痕迹各有不同,大多是空置的課室,偶爾會發現牆上仍掛有籌建村校的鄉紳父老及師長的黑白照,校門漆上校名和校訓,簡單而又莊嚴,宏偉的石柱,更讓人好奇昔日輝煌的日子是如何。昔日的村校着重環境的設計,樹木環繞,偌大的校園設有籃球場、足球場、草坪,並種有各種植物,所以在荒置以後,很快便變成一個迷你森林,有尋幽探秘的韻味。

四人講究不移動任何物件,即使看到倒下的講台,亦任其保持原貌。

不留一點痕迹的壁報板,破落之相,別具頹廢的美感。

村校喜種植物,連圍牆也爬滿綠意。

植物肆意地爬滿牆角窗邊,充滿生機。

村校荒廢多時,若非校門外露,還以為是密不透光的小森林。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