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倡國有銀行私有化淡化中央干預 中行交行最有機

世銀倡國有銀行私有化
淡化中央干預 中行交行最有機

【本報訊】中國經濟發展,已到了必須結構轉型方能持續增長的關鍵時刻,進一步市場化及自由化,是推動進程的引擎。《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世銀正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草擬一份有關城鎮化發展的經濟改革建議,當中包括讓一間大型國有銀行試行私有化,即容許銀行控股權益,開放予外資或非政府股東持有。
記者:劉美儀

報道援引一名官員消息表示,若試行私有化模式,業務最具國際化的中行(3988),或財政部持股量最低的交行(3328),均為「最合邏輯」的選擇。國有銀行私有化,可淡化國家機關對銀行商業運作的干預,但報道亦說,此舉與現行政策軌道有重大偏離,構思最終會否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認同,納入成為建議草案部份,或能否獲中國領導人的祝福,目前言之尚早,兩行不評論有關報道。

構思被指太理想化

截至3月底,內銀首季財務報告顯示,中央匯金持有中行67.73%權益,財政部持有交行共26.53%權益,匯控(005)透過匯豐銀行,持有交行19.03%權益,是五大行中,外資持股最多的國有銀行。
一外資證券研究部主管認為,國有銀行試行私有化,固然可提升企管及風險監控水平,強化商業銀行以股東價值帶動策略發展,及發揮監察的市場化運作,但匯金及財政部持有的內銀權益,種類多為國有性質的A股,現行法規下外資只能持有H股,或是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渠道,方能涉足A股,故內銀私有化,涉及解決A、H股法規及技術問題。
英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將國有資產進行大規模私有化,儘管有效大幅減低政府負擔,但他指一些戰略價值的產業,如機場營運,最終落入私人公司手上,影響日後發展及政策彈性,像不少國有銀行,現時以賬面值以上作價交易,其實包含了市場對大行,因有政府控股所產生的穩健性溢價在內,故私有化建議「太過理想化」,實行起來存在政治及技術困難。
另一大行主管表示,國有銀行要開放予境外國際性投資者參與,牽涉體制及法規修訂,建議仍屬「理論化」階段。

五六年拍一部戲?講到嬲嬲哋,肥佬黎教王家衛拍戲!
想睇今周足本《亂噏24》?蘋果網站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