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商品,可以牟取暴利,但品質又不一定更好,最大問題是:會產生大量垃圾,令幾近爆滿的堆填區再也承受不了,政府應該做甚麼?
像澳洲Bundanoon鎮完全禁售?美國城鎮Concord只容許銷售一公升以上的商品?還是像洛杉磯,禁止政府部門使用公帑購買?
徵稅?補償政府處理的開支,亦加重成本,減低購買意欲。實施「生產者責任制」?要生產商回收,循環再用。禁止宣傳及贊助?像禁煙一樣,減少市場銷售活動。禁止使用?郊野公園、行山徑、海灘等一律禁止帶進……如果這些方法,都還下不了決心實施,那可否先行從正面鼓勵消費者──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真正的選擇。
這爭議的商品,是瓶裝水。都說第一個想到把水注入瓶子賣的,是天才。2009年消費者委員會測試了40款瓶裝水,一支最便宜的瓶裝水,售價也是自來水的522倍,最貴的入口礦泉水,更是自來水的接近6,000倍。
瓶裝水比較衞生嗎?不見得。雖然食物安全中心會定期抽查市面上的瓶裝水,確保合乎「衞生標準」,可是消委會四年前測試那四十款瓶裝水,使用了較嚴格的要求,結果發現八款礦泉水含菌,醫生建議幼童、懷孕婦女、長者和免疫力較差的人士要小心選擇,甚至先煮沸後才飲用。另外又有一款天然礦泉水樣本檢出超標的亞硝酸鹽,兩款天然礦泉水樣本並且驗出有毒重金屬銻。食物安全中心去年抽驗瓶裝水,也發現有兩個樣本含有致病原銅綠假單胞菌,要即時停售和銷毁。
瓶裝水的味道更好?也可能是誤會,美國新聞節目曾經讓市民在不知情下,試飲自來水和瓶裝水,出乎意料,大部份人都覺得自來水味道更好。
而不爭的事實,是瓶裝水製造大量垃圾。朋友參觀某大型飲品公司,對方很自豪地表示每天出產高達100萬支產品:「那你們回收了多少?」朋友立即問,對方愕然,只推說香港政府有回收箱。去年十號風球導致膠珠跌落海,大家稱為「膠災」,但香港一年丟的塑料遠遠比膠珠多,香港一早有膠災!僅僅瓶裝飲料使用的PET聚酯纖維塑膠瓶,家居加上工商界,2011年丟了足足一百噸。就連談水資源等的環保會議或者討論可持續發展的大學論壇,枱上仍是一支支瓶裝水。
前文提到各地有種種減少瓶裝水的方法,另一個可行的方向,是提供公眾飲水機,讓大家可以有選擇,減少依賴瓶裝水。像台灣,由踏進機場一刻,到處都不難找到飲水機,還有冰水、溫水、熱水選擇。2010年台北市政府已經成功遊說過千間超市及便利店一起響應「源頭減量政策」,人們只要自備杯子就可去店裏免費盛裝飲用水。
有香港朋友也正在設計「香港飲水機地圖」,以手機的App,顯示公眾飲水機的位置。香港目前的公共飲水機,大多設在公園和體育館內,並不算便利。熱心推動環保的Oh Yes It's Free創辦人日青,幾年前已經寫信到便利店,建議為自攜水樽的顧客朋友銷售過濾水,她甚至列出不同濾水器的租金,估計利潤比賣瓶裝更高,對方客客氣氣地回覆說會跟進,之後石沉大海。
還曾經有酒店公開在報章表示願意為自備瓶子的市民提供飲用水,收得的費用會捐給慈善團體,實地去問,接待處不但說沒有這服務,酒店外的計程車站,竟然還大大部汽水機,免費提供某品牌的瓶裝水!所有客人,甚至經過的途人,都歡迎免費試飲,不但食言,甚至產生更多膠樽垃圾!
這事還得由政府帶頭推行,我很少期望政府補貼,但飲水機價錢肯定平過廚餘機,也能減少更多廢物。政府部門可否率先增設公共飲水機?各區民政事務處、郵政局、圖書館、街市……馬上就有很多地方可以飲水和添水。下一步可以和有興趣的便利店和餐廳合作,由政府資助濾水器和定期更換濾芯,商店付出水費,每次為自備瓶子的顧客添水,就算只收兩元,也肯定有賺。
政府加上商界全民推動,「香港飲水機地圖」才有可能開始紓緩香港膠災。
五六年拍一部戲?講到嬲嬲哋,肥佬黎教王家衛拍戲!
想睇今周足本《亂噏24》?蘋果網站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