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志所受的雙重歧視,七八十年代在美國曾經引起廣泛討論,那時的男士消遣雜誌如《花花公子》和《閣樓》,唯恐讀者對單槍匹馬三點盡露的脫女郎日久生厭,偶爾就來輯雙姝戲春圖,斬多四両燒肉加餸一樣六點齊飛,透過表揚姐妹情深的包裝,滿足直男(亦不排除某些叻女)多多益善的偷窺慾。雖然畫面上寬衣解帶的艷女卿卿我我磨身磨勢,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出版人用意並非「提倡」或「推廣」同性戀,將第二性物體化之後再接再厲消費她們的情誼,惹來的謾罵不絕於耳。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缺乏火力十足的聚光燈照射,一般卻不那麼起眼,「受害人」往往矇查查食了死貓還懵然不覺,惡性的循環蔚為傳統。
請允許我再次超越時空,舉最方便的張愛玲小說情節為例:《小團圓》裏九莉和雍之「修成正果」,多妻的風流種子一次過在報上刊登兩則啟事,鄭重宣佈和大太太二太太同時離婚,觸覺敏銳的傳媒盛傳才女即將下嫁漢奸,九莉向相依為命的姑姑報喜,「楚娣得意的笑道:『大報小報一齊報導。──我就最氣說跟我住住就不想結婚了。這話奇怪不奇怪?』」親朋戚友背後切切私語,「認為九莉跟她住着傳染上了獨身主義」,當然是因為一直謠傳雲英未嫁的小姑和嫂嫂關起門磨豆腐,「她舅舅就常取笑二嬸三姑同性戀愛」。當作趣譚一樣口輕輕揶揄,基於兩隻茶杯鬧不成風波的偏見,如果有曖昧嫌疑的是兩個男子,八卦的嘴巴肯定不會以「取笑」發落,九成九換作「辱罵」了。麗蓮海敏《The Children's Hour》那樣的舞台劇,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順利翻譯成《雙姝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