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街頭賣唱賣藝,必然想起大笪地。
昔日的大笪地,又稱平民夜總會,係貧苦大眾的娛樂場,食完飯悶悶地,走一轉,聽歌睇雜技裁縫剝牙睇醫生統統搞定,正宗舒筋活絡。其實02及04年,政府為振興經濟,在上環重辦大笪地,但兩次均爛尾收場。
真的是時代淘汰?
由廟街街頭唱到上樓的樹哥:「老實講,這樣的地方,一定要找人過去唱嘢,唱旺個場才行。沒人唱,開一會都沒用的。唱嘢才圍得了人流的。好似𠵱家西洋菜街,幾旺!」
記者:陳慧敏 攝影:陳盛辰、陳慧敏
部份相片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及受訪者提供
老了 便沒有消費能力
你有多久沒去廟街聽歌了?或者問,你有去過廟街,聽那班老藝人的歌嗎?是唔啱聽?覺得不入流?
但他們曾撐起了昔日香港平民的快樂時光。
1959年,不願上鏡的碧君姐14歲開始在上環大笪地唱粵曲,即現在港澳碼頭的位置。當年夜船、嘩啦嘩啦來來往往,人潮極旺。碧君姐跟對手「大煙斗」的樂團都在碼頭邊。圍觀者可有過百?碧君:「點止呀?百來人好少咋!那時候北風幾凍呀!又無咪,只能清唱,圍觀者把我們重重圍着,就暖和了,聲音也不會散開。仲逼到晚晚都會跌個人落海!特別是天冷時候,睇住佢好似濕水雞咁撈返上來,哈哈哈!」一晚一隻濕水雞,是街頭唱戲巔𥧌期的明證。後來碼頭改建,她搬到銅鑼灣避風塘,又輾轉去到榕樹頭,遇上在廟街轉角唱戲的樹哥,經歷第二次巔𥧌期。
樹哥:「我81年開始在廟街唱戲,那時人潮圍到出馬路,常跟停車場的車爭路。」當年的廟街與上環大笪地,並稱香港平民夜總會。都在海邊,80年代時除了炒蜆炒蟹的海鮮檔外,榕樹頭有講古佬,造西裝就過對面當街度身。總之拿着1蚊而來,豐衣足食聽埋支曲睇埋表演回家,生活雖苦但心情滋潤。
樹大自然招風,84、85年左右起近十年,政府規定街頭賣唱者不准用咪,否則警察會抓。當年俗稱「狗王」的警察,一星期幾次來冚檔,每次都抓幾個人回去交差。有一次還給樹哥上孖葉(手扣),樹哥乖乖就範:「你頂撞佢咪仲死,佢落唔到台更迫住拉你啦!但班街坊地保即刻噓佢,話我冇做賊冇打劫唔塔得,佢就惟有放咗我。不過𠵱家生意冷淡,反而沒甚麼規管了。」
後來街頭粵曲也開始式微,他們搬到曲藝社雲集的賢昆大廈,90年代初國內開放,個個返大陸玩;97年色情場所大清洗,歡場女子湧入歌廳變質。轉變間他們的曲藝社由地庫轉戰2樓3樓4樓8樓,人流由「七八層人圍住」,到訪問時加起來也未必夠四十人。樹哥:「歌者退休嘅退休,走的走(離世),大家老了沒消費能力,以前的聽眾只點歌,現在的人上來,愛找我們對唱甚至自己唱,我們就沒法生存了。」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