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天主教墳場那副對聯 - 陳錫波

蘋果樹下:天主教墳場那副對聯 - 陳錫波

香港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大門外刻有一副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此聯歷史悠久,歷來為坊間茶餘酒後談資。說到該墳場者多提及此聯,甚至有說墳場乃因聯而名。最近,於公共圖書館的對聯講座中,有聽者「點唱」,欲我予以評說。
對聯有兩個基本要求,講究平仄與對偶。平仄格式,原是唐代格律詩聲律的講究。對聯不同於一般的對偶句,獨立形式的對聯脫胎自律詩中要求對仗的聯,因此,一般正格的七字聯依律詩頷聯、頸聯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墳場那副對聯(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規中矩。值得商榷者乃其對偶。
對偶,是中國文學的一種修辭方法,是語法結構相同而並列的兩個句子、短語、詞組或單詞,其義對稱、對應、對比、對立、相連或相因。對偶用於詩詞對聯,稱為對仗,有更嚴格的要求。此聯上下句前四字,「今夕吾軀」對「他朝君體」,看來還算對稱。然而,「吾軀」之「軀」與「君體」之「體」,意太近,太黏,《說文解字》曰,「軀,體也。」原來就是同義詞。於對仗而言,縱非大忌,也是大疵。更有甚者,是其尾三字「歸故土」與「也相同」,「歸」是動詞而「也」是副詞;雖然「故土」和「相同」兩個雙音詞都是偏正結構,但是「故土」的中心詞是「土」,名詞,「故」是定語;而「相同」的中心詞是「同」,動詞,「相」是狀語。「歸故土」與「也相同」各字詞性不同,結構相差甚遠,實在「對不起」。
據說1918年2月26日火燒馬棚,即跑馬地馬場內發生香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六百餘人喪生,一名神父因此為悼念罹難者而撰寫了此聯。另有一說,研究香港教區歷史的學者夏其龍神父認為,聯文乃由查理大帝老師的拉丁文詩句譯成,意為「旅人,你與我當年一般,而你終有一天也會成我這模樣。」然而,不管是神父所撰也好,拉丁文詩句所譯也好,既然採用中國傳統文學對聯的樣式,就要符合對聯的規矩,否則因其形似是而非,就難免誤人。
聽者問,是否可以改一改,以合對聯格律要求?不惴淺薄,不泥於翻譯出來的拉丁文之意,也不問是否為悼念罹難者而作,唯參照已流傳多年的這副中文對聯,略改數字以為一得之愚:「今日吾身先獨往;他朝爾輩亦同歸。」平仄格式不變,與原聯一樣。往者,佛家講往生極樂,天主教當然講上歸天國。「吾身先獨往」,帶幾分「乘風歸去」的瀟灑,少一點「歸故土」的無奈。「他朝爾輩亦同歸」,不是「相同」「歸故土」,而是相同「歸天國」,此乃教徒希望的人生歸宿,主內弟兄姐妹當可重聚於上主之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