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大笪地,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都極度懷念。想起70年代,賣髮蠟的阿叔,蠟了個比飛機頭更大的騎樓,又稱燒鵝尾飛機頭;為看快刀手批雪梨而排長龍,吳文正:「做街頭的實在需要特別的能力與智慧,當時社會個個都窮,你要在裏面突圍而出,就要度橋。當年貨品都差不多,要為自己的貨品增值,就要多花心思。你估真的一街人都愛吃沙梨?無非為看表演!5毫子一個沙梨當中3毫是要看你刀功,大家看完都開心。」想念昔日香港的另類生活,活得艱苦,但好歹自食其力過得開心。今日,所謂國際大都會,生活反而變得單一化,除了打工,除了shopping mall就沒得揀。
吳文正:「早年香港經歷73年石油危機、股市下滑,70至80年代政府多發小販牌讓市民度過難關。昔日特色的本土文化,本來就是自然生長而來。近年將牌照收回,曾是香港特色的街邊檔及排檔都沒生存空間。
你說沒規劃,環境就會糟、會亂、會雜,但即使是老日子,那些文化活動背後,民間參與者自會制訂潛規則。誰個賣甚麼、甚麼時間開檔,別要頂爛市搶生意,各自包容,互留後路,政府只要做提供者或部份監察者,任其發展,多留空間讓大家摸索已經好夠。
我常覺得現在的香港社會太戇居,太多金錢掛帥。你認真想想,某程度上這班人其實在帶動香港的和諧氣氛,讓大家宣洩情緒之餘又共同欣賞。現在香港正正缺乏了這樣的空間及機會。」
弄了兩版,其實只是想講這回事箒。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