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灑自如:國際會計師組織板塊大移動 - 周光暉

暉灑自如:
國際會計師組織板塊大移動 - 周光暉

兩年來國際會計師組織在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都先後進行了前所未見的組合及合作安排,行外以至行內部份成員都未必能了解。
簡單來說,會計師行業分為兩大主流,一是傳統的執業會計師,由四大及一眾中小事務所及其有專業資格職員作代表;其二是非執業會計師,亦簡稱商界會計師(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in Business "PAIB")。商界會計師包括在各大中小企業會計部任職,以至首席財務官、獨立董事等,及在公營機構任職及大學任教的(如庫房、稅局、審計處等)。隨着幾十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及企業管理的優化,商界會計師的人數已遠超執業會計師,比例大概是三對一。
從會計師組織來說,很多會是側重於執業那邊,如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亦有只有非執業會計師作為會員的,而大部份組織是兩種會員都有,例如:香港會計師公會、各CA會(Chartered Accountants)及ACCA,然而,他們的會員過半數仍是在商界的。
雖然各會的會員統稱為會計師,但是各會及各地區/國家內外的組織都在策略上都會各懷鬼胎及各出奇謀的走在別人前面,甚至踐踏「友會」,這種情況積壓了二三十年後,已在兩年前開始白熱化,現試舉出四大案例供大家了解:

第一案例:英國的CIMA(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兩年前脫離已成立三十多年的CCAB(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Accountancy Bodies),並停止向其提供營運資金。CIMA是一個純以商界會計師作會員的組織,而CCAB在英國本土有不少於七個會計師組織,英國政府鼓吹下,三十多年前成立,作為對業界統一溝通的對口。CIMA脫離CCAB的主因是CCAB對業界的溝通課題長時期側重於執業會計師那邊,因此與商界會計師關心的課題及切身問題風馬牛不相及,所以索性退出,同時每年省回一筆資助金。
第二案例:在上述第一案例發生後兩個月,CIMA與美國的AICP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聯合公佈兩會將共同創造一個表揚商界會計師的銜頭,以鞏固商界會計師地位及聲譽。這可算是另起爐灶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全球會員最多的AICPA幾十年來在美國政府及國會的監管文化下,已失去會計及審計準則的編制,執業會計師的發牌及其監管獨立於AICPA以外,使AICPA的職能斷手斷腳而要尋求新發展及合作夥伴來服務會員。

爭先合併 壯大勢力

第三案例:在加拿大這地大人口少的國家亦有三個愛國但明爭暗鬥的會計師組織,CICA(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及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s),CICA是地位較高的執業會計師組織,但其非執業會員亦眾多,CGA執業及非執業會員都有,而在用法文的魁北克省影響力較大,而CMA則是純商界會計師的組織。亦因為加拿大本國亦覺得在國際舞台上,其雖然貴為G7領先工業國家的成員,但實力比不上較強的國家,如美、英;而在國際會計舞台上出現一個國家三個會爭一張椅並非良策,因此三會在加拿大聯邦政府大力仙催谷下去年公佈求同存異地組織一個大合併,並創造了新的銜頭,稱為CPA(Charter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現時三會及其省級分會正在舉行會員投票決定是否接受大合併的過程中。
第四案例:眼見其他地域的會計師組織板塊在大作動,澳洲及新西蘭的 ICAA(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及NZICA(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亦宣佈合併建議,希望兩個比較細的組織可在合併後維護及壯大自己在國際會計界的影響力。這算是一個自衞式的主動行為罷。
會計界的觀察者會直覺地問:其他未有動作的大會計師組織(包括香港會計師公會)眼見國際板塊不停地在移動,自己應該怎樣呢?會否被邊緣化呢?而未有動作的亦包括英國的三個CA會,分別是英格蘭及威爾斯、蘇格蘭及愛爾蘭。同時依賴各地方屬會提供經費的國際會計師協會在一片合併風下,其屬會會員數目,經費及動力又會否受到衝擊?我們容後再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