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報於八月一日刊出題為「毋須興建第三條跑道」的評論文章,當中有些意見未有反映實況,我現從航空專業角度就有關題目提供資料供讀者參考。
有關文章所提及的空域運作及「空牆」是一般高流量機場都要採用的程序,以保障在周邊空域運作的飛機,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在民航處多年來的調整及優化下,香港國際機場附近已預設進場及離場空域(網址:www.hkatc.gov.hk/HK_AIP/AIP/ENR/HK_ENR1.5.pdf)。由於要迴避機場附近的高山及進場的航機,有些離場路線並非直線航路,而相關安排亦已考慮到空域的實際運作情況,並達至最佳的整體空域運作效率。再者,以現代飛機的動力爬升至一、二萬呎需時甚短,所以評論文章中所謂「空牆」限制了飛機需要從南面升降從而影響了跑道流量的說法並不正確,而將一般空域運作硬說為對跑道流量的限制是誤導市民的說法。
香港國際機場正式運作之前,在不同階段的規劃和假設下會有不同的跑道運作設計和流量計算;然而,機場須根據實際地理空域環境、國際標準、航空科技等條件,才可訂立最終的飛行程序。根據現時的科技發展,提升導航系統軟件等並不能縮減跑道使用時間。其實,跑道的實際容量受眾多因素影響,包括機場的環境限制、飛機類型及空域條件等。香港國際機場雙跑道的容量已由2004年的每小時最高50班,逐步增加到現時的64班,並將於2015年增至68班。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國家空中交通服務有限公司(NATS)為希斯羅機場提供空管服務,亦曾擔任香港機場的顧問。該機構確定希斯羅與香港機場的雙跑道最高容量分別為每小時80班及68班,可見計算跑道最高容量必須考慮個別機場的實際環境及運作情況,套用香港機場當年的初步設計資料硬指兩條跑道能夠容納每小時82班航機升降的評論並未顧及香港機場的實際情況。
為改善珠三角空域的使用和區內航空交通管理的協調工作,中國民航局、香港民航處和澳門民航局於2004年成立「珠三角地區空中交通管理規劃與實施專題工作組」。該工作組經多年來多番研究及模擬測試,完成規劃優化珠三角地區空域結構的方案。工作組的努力已漸見成果,透過新增珠三角外圍航道、增設空管移交點及消減珠三角地區空域限制等措施,提升區內航空運輸能力。
三方亦已在珠三角地區空管規劃與實施方案內,一併評估了香港機場可能發展第三條跑道這項目,並達成共識。評論所提及的「爭取解除『空牆』」並不是問題所在。
岑兆華
民航處助理處長(航空交通管理)
五六年拍一部戲?講到嬲嬲哋,肥佬黎教王家衛拍戲!
想睇今周足本《亂噏24》?蘋果網站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