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直資的錯(崔同學) - 崔同學

不是直資的錯
(崔同學) - 崔同學

拜讀了郭穎怡老師對直資和津貼學校的評論,不其然有感而發,也許可以在此代表相對沉默的一群說出一些意見。
郭老師的文章開宗名義的直資學校,貴族學校,再以清貧學生立以對比,侃侃而談,讀起來大義凜然,彷彿那種「半私人」的學校就是分化社會的機器,隔代貧窮的罪魁禍首。可是現實呢?相信郭老師自己心裏清楚明白,就如她文章結尾輕輕帶過的——更重要是重新審視現有津中的辦學和資助制度。
其實,於我認知,跟本沒有學校標榜自己為貴族學校。另一方面,所謂傳統名校亦是坊間所冠的標籤。說穿了,就只不過是一所辦學歷史較久,於社會上畢業生較多的一所普通中學。雖然家長們往往一窩蜂的爭取所謂名校學位,心裏期望那學位那證書能保證孩子學業有成,可是學校只不過是提供學習環境,從來沒有一所學校會保證畢業生都能出人頭地,於社會上一律高薪厚職。孟母三遷的故事往往只是一眾家長的一場春天甜夢。
無可否認的一點是,提供用於教學上的配套、師資、教材、課外活動、外遊交流等,都與金錢不可分割。如果現有津貼學校的財政能力無法實現辦學團體的教學理念和遠景,轉為直資實為符合有教無類的妥協選擇。以半私營的財務和教學的自由度來實現更多元化的現代教育方式,對學生對社會百利而無一害,以學費減免的方式來提供脫貧的階梯。就算以公平原則來審視亦是理想的辦學模式。

有說直資擴闊貧富差距,立論者往往漠視學費減免的行之有效,單純以福利主義的民粹思想來提出的均貧原則。均貧的所謂公平也許是多數弱勢所樂見,可是其危險性是限制了社會的進步,限制了教學的自由發展,限制學童所能得到的最理想配套。其最終受害的,是香港整個社會。硬要自己想孩子入讀的學校以不收費形式辦學, 不但是無理取鬧,那種消費者心態才正正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以積極態度來看,當所有有條件的學校都轉為直資。不久的將來,一批新的津中名校就會誕生。誓要抱著「傳統名校」的後腿不但不切實際,而且產生負面情緒阻礙其他津貼學校的發展。
要說津貼學校或整個教育制度的宏觀問題,再多幾天都說不完。這裏我以我的夢來作結:有一天,每所學校都有着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家長按學童的能力興趣和家庭能力來選擇理想學校和提供其他配套,家長以外遊,家庭文化教養來取代多餘的補習。孩子長大以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來選擇出路,選擇可以享受一生的工作。津貼學校服務社會大多數,本地培訓的師資,教材非但頂尖而且可以出口海外。祝願我們都以正能量來迎接下一代的香港。

崔同學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