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今年的入場人次,達98萬的新高。不過,第十年參展的本地書店kubrick,決定放棄近百萬的人流,明年不再參與。原因是人多,競爭者多,書店割價鬥平務求清倉,書展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年一度的特賣場。kubrick不想鬥平,寧願用其他途徑宣傳。
互聯網年代,本地出版行業感嘆實體書本很難大賣。做書店的,也知道賣書利錢有限。問題是困境當前,書店要轉型的話,又可以怎樣做?
美國著名零售書店集團Barnes & Noble在2009年孤注一擲,希望全面擁抱互聯網,研發自家的平板電腦,專門閱讀電子書,以功能簡單、售價低作賣點,沒有App Store,沒有遊戲,也沒有相機功能。但幾年以來,銷售慘淡,今年6月底,公司終於要認衰,退出平價電腦市場,重新出發。
Barnes & Noble平價賣機策略,鬥不過蘋果、Amazon的科網巨企的平板電腦,並不出奇。再說,Barnes & Noble做書店起家,其股東未必有對待科網股的耐性,很難容忍一家原本有穩定cashflow的公司一蝕再蝕。
Barnes & Noble的慘痛教訓
更令Barnes & Noble意想不到的是,電子書銷情未如預期般火熱。美國出版商協會的數據顯示,平板電腦大賣,電子書的銷售卻跟不上。2011年美國電子書的銷售額一度按年急升一倍,至2012年,按年增幅只有44%。
獨立記者陳曉蕾早前撰文,寫到自己推出的電子書,銷情遠低於實體書本,人人低頭望手機,打機多過睇電子書。
陳曉蕾的觀察很準確,市場研究機構Simba去年研究亦發現,超過六成的智能手機用戶,以及接近一半的iPad用戶,從未利用裝置,看過任何一本電子書。
電子書也未見得已去到取代傳統書本市場的地步。香港網絡小說,由網上走到實體,依然能夠大賣;美國去年整體兒童實體書籍的銷售額,錄得增長。在2013年財政年度(截至4月底全年),Barnes & Noble傳統書店生意的盈利,按年上升16%至3.74億美元,若非受平板電腦業務拖累,Barnes & Noble的業績一點也不失禮。
Barnes & Noble的實例,正正是各行各業面對互聯網挑戰的教訓,轉身太快,兩頭唔到岸,新業務搞唔成,更加連累原本業務,一次失足幾乎成千古恨。
誠品經驗 賣書是副業
書店前路可怎樣走下去呢?重點可能不在載體,誠品可能提供了其中一個答案。
誠品一年前進駐香港,當時人人心目中的問題是,「誠品可以捱到幾耐?」如今大家好像沒有這個疑問。誠品總經理吳旻潔今年2月接受《信報》訪問表示,雖然銅鑼灣店並非24小時營業,但每坪(33方呎)營業額,媲美24小時營業的台北誠品敦南旗艦店。
我相信,誠品站得住腳,除了有希慎(014)特惠租金支持,自身的model也不可或缺。經營香港誠品店的母公司誠品文化,在台灣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盈利按年增加了16%至8,300萬元新台幣,而誠品收入佔比最重的部份,是出租給其他品牌的專櫃收入,佔總收入接近七成,誠品靠的是經營商場,靠分租賺錢,賣書是副業。
本版版主蔡東豪去年在誠品開幕前亦指,誠品賣書、辦講座、舉行文化展覽,是引人入場,營造文化氣氛的虧本行為,文化事業未必賺到的錢,但為書店帶來一群重視品質格調、熱衷文化商品消費的人流,才是最值錢的地方。
香港書展被視為本地的矚目盛事,誠品去年越洋來港,但未有入鄉隨俗參與。灣仔書展舉行期間,會展人頭湧湧買平貨,銅鑼灣誠品店繼續舉辦講座,人流不減,各自各精采。
本地書店kubrick決定退出書展,另尋出路,我相信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