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大跌浪終結?(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區執行董事 王良享) - 王良享

美元大跌浪終結?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區執行董事 王良享) - 王良享

近代外匯史的分水嶺發生於1971年的史密森協議,該協議引致金本位制取消與浮動匯率制的廣泛實行。從1973年起,大部份主要貨幣兌美元陸續走向自由浮動。1973年,美匯指數(dxy)為100。過去四十年間,該指數最低為2008年3月的70.7,最高是1985年3月時的164.7。
今天情況是:美國經濟增長徘徊2%,美國削赤開始,但財赤佔GDP仍接近6%,美國貿易赤字有改善,但距離奧巴馬五年將出口翻一番目標甚遠,美元強勢最大支柱仍來自避險。
歐債危機自去年七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誓言力保歐元,並稍後推出直接貨幣交易(無限買債承諾)後已告一段落。中國整頓吏治與對金融系統進行「去槓杆化」,被視為將拖低經濟增長至危險水平,筆者認為此看法屬過慮。美元匯價應隨着環球金融市場風險再減退而進一步下跌。
從1985年「廣場協定」至今,美元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至1994年是廣場協定主導的「政策性弱美元期」,美國雙赤是焦點,當時美國財赤為GDP的4.7%,經常賬赤字高於GDP的3%。

接着第二階段是1995年至2000年美國金融資產全盛期引發的「強美元政策期」,當時的美元強勢主要由避險與泡沫構成。
第三階段由2001年至2008年,是「資金大挪移期」,新興市場再崛起,歐元靠穩,美國經濟增長與利率雙低,美國財赤與貿易一同惡化令美元貶值,各國紛紛轉移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至其他硬貨幣,美元作為各國外儲比重從01年初的72.3%跌至08年中的62.6%。美匯指數期內最多下跌35%至70.7。
跟隨而至的第四階段,是2009年至2011年中的「避險與量寬交替期」,09年美國明顯加重量寬,市場產生對美國惡性通脹預期,美匯指數從金融海嘯避險高𥧌的89.6下跌至72.7,美元跌勢於歐債危機深化與中國經濟增長急速放緩後結束。
最後的第五階段,為2011年中至現在,是美國經濟復蘇期望與美國結束量寬預期引發的「被動性美元強勢」, 歐洲與中國問題拖低歐、中增長,美國經濟經過「財政懸崖」與「政府強制節支」卻看似穩固, 美匯指數於7月初創三年高的84.75。
總結過去四十年的美匯走勢,美元需求最盛時是環球避險情緒最高時,及對美國金融資產信心最大時。美元最弱時則是美國雙赤問題最嚴重,及美國經濟增長較低時。2004年中至2006年中,聯儲局加息17次,聯邦基金利率從一厘提升至5.25%,美匯指數卻下跌4.7%至85.2,足見美國的利率走勢與美匯卻並無顯著的直接關係。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區執行董事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