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老是聽到同行感嘆學生欠目標又不肯吃苦,我時常竊想,叫學生爭氣是多緣木求魚之事呢。貴族學校的出現,削減了清貧學生入讀的機會;入讀津助學校,卻與貴族學校的資源嚴重差異,導致未能有效與貴族學生比拼,那叫他們定甚麼方向奮鬥?
近來直資學校的爭議,基於回歸後直資制度本質的改變。一群本合資格晉身傳統名校的學生,因門檻過高而未能入閘。在新自由主義的巨輪驅使下,董建華政府繼續削減政府的負擔,除本來可申請直資計劃的私校外,另吸引主要以公帑營運的傳統名校,令這些學校變成可收取學費及政府資助的「半私人」營運的學校。雖然清貧學生可申請助學金,但政府規定受學費減免的學生最多只可佔全校學生的25%,而校長通常不會盡收這類學生。即使清貧學生學業表現出類拔萃,但課外活動的成就及面試時有關外遊體驗的問題等令他們未能過關。這影響了過往學生在傳統名校累積社會資本(人際網絡的建立,如校友、不同階級及家庭背景的同學)、經濟資本及跨代的文化資本(由家庭教授孩子的態度、禮儀及習慣等,令孩子於社會上獲得更高的地位及認同),從而降低學生的社會流動性。
沒錯,這類成績卓越的學生可到其他津助學校,可是津助制度卻令大部份學生被比下去。現在的津助學校資金、資源短缺顯然是事實,每每以一次性的撥款和欠制度化的長遠支援,根本地削弱了津助學校的競爭力。
例如我校每名教師平均每天任教三個課節(每天五個課節),剩餘時間用作備課、批改、處理學生行為、行政工作等已令教師疲憊不堪,更遑論甚麼發展科組、拔尖補底及課外活動等,直接令學生的競爭力難以提升。加強香港學生的競爭力,說來動聽,可是,在津助制度的前提下,卻形同「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反之,本來已營運出色的傳統名校,加上直資的優勢,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競爭力。其學生的資本(上述的三種資本)本已比一般學生強,他們入讀高彈性、資源充足的直資學校,即再度強化這批學生的競爭力。當兩批學生面對看似公平、人人平等的公開試時,由於津助制度的不公,津助學生已輸在起跑線。當然仍有脫穎而出的津助學生,但是更有大量的慘被淘汰。你可以批評被淘汰的學生有千千萬萬個不爭氣,但理性點看,特別對於二級尾及三級津助學生而言,反正老早輸掉,何必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打一場明知慘敗的仗?
有見及此,政府應多花心思檢視直資制度的目的和本質,更重要的是審視津助制度的去向,以拉近兩批學生教學資源上的落差。
郭穎怡
中學教師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