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舖老闆娘的概念(內科專科醫生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 彭飛舟) - 彭飛舟

藥材舖老闆娘的概念
(內科專科醫生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 彭飛舟) - 彭飛舟

我在學生時代,曾趁暑假在叔叔的藥材舖當學徒。叔叔對我有很高期望,希望我可以用心學習所有藥材的藥性及用法,長大後可以在中藥方面發展。還記得這份「半實習、半打工」的差事月薪只有六千元。
剛開始時我甚麼都不懂,只能站在店舖門口賣南北杏、蜜棗和白果等銷售量大但平價的貨。我每天都很努力工作,老闆娘月底結賬時用算盤一算,就跟我說每斤幾仙利潤的白果和蜜棗全部都賺不到錢,因盈利都給我的工資抵消了,還叫我盡快學會「執藥」,幫忙增加收入。
當時我心中很不忿,因為我覺得老闆娘沒有把我的功勞算清楚,當時的反應現在回想起也覺得有點可笑。不過,最近發現報章在比較公營和私家手術成本時,竟然也用了當年老闆娘的「方程式」,將培訓新人計入比較成本,是否太簡單化去評論醫療效率呢?
在香港,幾乎所有專科醫生都是在公營醫療體系中培訓出來,醫管局的醫院和大學醫學院都積極配合醫學專科學院,投入大量資源,另外還有專科護士、助產士,輔助醫療專職人員和藥劑師深造課程等等。
舉個例子,麻醉科醫生第一年幾乎完全在臨床部門受訓,然後第二年才開始在師傅前輩監督下麻醉病人。一般私家醫院的做法是兩個麻醉醫生看顧兩個手術,但公立醫院的做法是兩個專科醫生帶一個受訓醫生看顧兩個手術,單從數字上計算,成本表面上是高出了百分之五十。但這個純粹數學上的計算,忽略了醫管局培訓專科醫生對香港所作出的貢獻,就如當年藥材舖老闆娘沒有將我的功勞計算在內一樣。

醫生培訓時間可以長達八至九年,高級醫護人員要花很多心血才能成就一名專科醫生為廣大市民服務。公營醫院薪火相傳,希望將知識和技術承傳下去,醫管局將之視為社會責任一部份。反觀私家醫院沒有責任培養專科醫生,需要人才時只須向公立醫生招手,便可享有專科人才幫它賺錢。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但若在評論醫療效率時不將醫管局這番培訓下一代的心血計算在內,只在沒感情的數字中鑽牛角尖,對默默履行社會責任的醫管局,甚至是醫護人員,都絕不公平。
另外,公立醫院服務是講求整體性的配合,由基層醫療到高端科技,再到社區外展,都是以病人為先、一環扣一環的服務架構。反觀私營診所或醫院的醫生一般都是個體經營,計算成本大多是「逐件計數」,數字的精確度應該可媲美商業公司。哪科賺到錢,相關服務發展的就會越好,誰去理會市民的額外需求?
還記得「雙非孕婦」鬧得最熱烘烘時,因私立醫院不設有關高風險嬰兒護理,公立醫院的嬰兒深切治療部要接收私家醫院轉介的高風險病人,因此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單純以沒生命的數字去計算醫療成本、繼而將公私營醫療成本進行比較的時候,是否也要公平些去想想這風險帶出的成本效應?
公營醫療系統作為病人的安全網,承擔着救傷扶危的責任,公營醫療是以團隊模式和跨專科合作分擔治療程序,高昂成本最後由不同部門攤分,在單件成本上略高也不足為奇。但如果有人單單以公立醫院照胃鏡的公開成本較私院高,便批判一番,未免是有點以偏概全,不夠準確。
社會關注公營醫療的效益絕對可以理解,但在處理和分析數據時必須認真,也要明白到商業與公營服務的目標不盡相同,否則只會傷了眾多每日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護人員的心。

彭飛舟
內科專科醫生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