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麼方法,可以讓GDP一下子谷大4,200億美元,相當於多了整個比利時或新澤西州的GDP?其實比變魔術簡單,就是更改入數的方法。
美國政府明天便將公佈新的GDP入數準則,把不少創意及科研活動,當成投資來入賬,意味過去不少沒有納入GDP的開支,今後可以被視為成本入賬,連番創意入賬法,憑空令GDP多了3%。
負責編製GDP的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形容,今次是14年來最大改動。該局解釋,改動更能反映知識型經濟,是與時俱進的做法。
無形資產 估值有難度
新改動的客觀效果,是令GDP數字在政治上顯得更「方便」,不但GDP提高了,亦拉遠了跟其他國家的距離,而增長也因此看起來較快。
同時,因為分母大了,聯邦政府開支佔GDP的比例,至少減0.5個百分點,國債佔GDP的比例亦減少兩個百分點。GDP上反映的企業盈利、儲蓄率的數字均會變得更「靚仔」。
當然,不是說現有的入賬方法無懈可擊,但科研開支及創意作品都是無形資產,不易估值,新準則執行起來難免有些彆扭。好像新例連賀卡的設計成本也被計入GDP,解釋是賀卡也是藝術創作,而且賀卡設計可以重用,性質更像機器及樓房等生財工具,可以陸續在未來提供收入,所以其生產成本不應在GDP中剔除,而應計算在內。
另一例子是作者獲得酬勞的著作,以2007年GDP為例,單單把寫書這一項計入,已可以帶來90億美元的增值。
有趣的是,報章雜誌的專欄、網上博文又不予計入,這計算方法背後的假設是它們缺乏長期價值,大多一年後已不值錢。電視內容亦有這種二分邏輯,長壽電視節目的成本可以計入,但時事節目則不包括在內。這些所謂藝術原創的成本入賬,計計埋埋可令GDP提升700億美元。
官方數字 欠客觀標準
諷刺的是,創意終於在GDP佔有一席位,靠的也是創意會計。當然,現實歸現實,你如何去量度,如何去取捨入賬,也只是換了一把尺,度出來的讀數不同,但實體經濟不會因而改變。
儘管不能推敲更改GDP計法,是否摻雜了政治成份,但官方統計數字,從來都不比企業的年報客觀。
眾所周知,連中國總理李克強自己,都不信內地的統計數據。昨日大市最關心的,是中國審計署將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進行緊急審計,似乎反映中央對地方債的規模,心裏也沒有底,擔心失控,所以要速速查數。
當無數人及資金都被這所謂的「底線」,究竟是7.5%、7%還是6.5%弄得團團轉的時候,其實他們有沒有思考過,這些數字,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