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節自99年由書展分拆再另起爐灶,起初參展商主要為本地漫畫出版社,近年吸引海外遊戲廠商參展,展覽期大搞cosplay、選美、跳舞比賽。根據官方網頁,去年動漫節入場人數為70萬,比起在美國舉行、已有40多年歷史的Comic-Con還要高出幾倍(2010年為13萬)。這令主辦商引以為傲的「大數據」,是否象徵本土漫畫抬頭?想知答案,大概只須付30元到會場走一圈。看倌會被展銷玩具及模型淹沒,至於想買一本薄裝本土漫畫?真的要走勻全場甚至要到詢問處探聽。
話說從頭,本土漫畫曾經有過輝煌歷史。黃玉郎的玉郎集團於79年成立,其時漫畫界可謂「百花爭艷」,《龍虎門》、《醉拳》、《如來神掌》都是響噹噹,《中華英雄》更創下一期賣出20萬冊的驚人紀錄。這些當年俗稱「公仔書」的傳統港漫,薄薄十多頁紙,全彩色印刷,角色間拳來腳往、刀光劍影砰砰碰碰,連對話也不多,大概英雄就是如此冷酷。年輕人到報攤掉下十元八塊,順手將漫畫橫摺插入後褲袋,便走進機舖去了。那是美好的80年代。
難逃被世俗嫌棄
只可惜,這些帶暴力元素的港漫始終被世俗嫌棄,學校Miss見一本收一本,怪獸家長嗤之以鼻,讀者被標籤為「不良少年」,回想過來真令人很不服氣。《龍虎門》灌輸一套正義價值觀,鋤強扶弱、不畏強權;《風雲》除彰顯友情、親情和愛情的重要,亦有探討處世哲學,那是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港漫不被社會接納,由主流變成九流,也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在思想開放的國度,漫畫從來受到尊重。美國超級英雄漫畫的副生創意產物,由電玩到電影都賺到開巷,甚至成為宣揚美帝主義的政治工具。日本漫畫題材千變萬化,溫情、勵志、愛情、說教、變態、色情瓣瓣齊,且着重人才培訓。至於法國人更視漫畫為「第九藝術」,僅次電影之後。
其實全球三大漫畫市場,香港僅次於日本和美國,背後的商機無限。前年市建局把「活化」的灣仔綠屋交給香港藝術中心,發展成「動漫基地」,內裏有茶座、展覽館、工作室及圖書館,旨在推動本土漫畫業,雖然宣傳不足,但至少是個重要里程。本土漫畫能否振興,有賴社會能否放下成見,重新接納這創意文化。
撰文:馮國康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