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皮鞋 - 李碧華

大馬哈魚皮鞋 - 李碧華

見內地報導有人喜愛收集各個民族的鞋子,其中一款肚子餓的時候可以煮來吃。人民幣二百元。
當然這只是推崇手法而已,誰會把鞋子吃掉?又不是饑荒時期餓殍遍野,那時不止吃草根樹皮,還吃皮帶鞋靴,最後易子而食。為了保命,人吃人已到極限,鞋子又算什麼?
當今之世,何種魚皮可造鞋?我對材料好奇,並非有食欲。
原來是東北赫哲族製作的大馬哈魚皮鞋,裏面放靰鞡草,穿着時輕便、透氣、保暖,下雨可當雨靴(它是長筒形的),餓時吃。
大馬哈,即香港人追捧的三文魚(同屬「鮭魚」),又名狗鮭、秋鮭、王鮭。進口三文魚比土生大馬哈昂貴多了。赫哲族人口只得四、五千,聚居在黑龍江下游,黑龍江、圖們江、綏芬河等水系的大馬哈,野生的,帶有寄生蟲,所以不能當刺身生吃,一般做成鹹魚、熏魚、乾魚和罐頭。反而那橙紅色圓滾滾的鹽漬魚子,吃過的人都讚豐腴美味,且極具經濟價值。魚皮製革做皮衣、烟包、錢包和靴鞋──中國鮭魚皮比北太平洋的厚韌,又多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