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謝票的勇氣 - 彭浩翔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謝票的勇氣 - 彭浩翔

影片參與電影節,一般來說,主創人或演員都會被邀請,出席於影片放映後跟觀眾見面和進行些交流座談會,這是一般海外電影展的慣例。
不知道何時開始,電影正場上映的宣傳也出現了所謂謝票的活動,影片主創及演員在戲院裏直接跟觀眾交流。說起來,這風氣先是近年在內地開始的。許多時候,我們在內地跑電影宣傳,到了一個城市,除了做標準的媒體訪問外,更常做的活動,就是到各大院線的電影院跑場,又因宣傳檔期趕急,很多時候每個城市只停留一天,於是得要在短時間裏跑遍好幾家主要的電影院。

打游擊突襲各戲院

因為內地有大堆院線,當你去內陸一些主要城市,如重慶、成都或武漢,要是只去一家電影院謝票,而沒去別的,就很容易引起其他院線嫉妒,結果順得哥情失嫂意,影響了影片的放映排片。因此發行商一般都希望我們跑遍各大院線去拜碼頭,好讓每家院線都覺得被重視,才能保着影片的放映場數。
後來,這風氣延伸到香港。過去好像也有這樣活動,但都只是讓記者拍照作媒體宣傳,象徵式的一場兩場居多。正式大規模的推廣,記得應該是二零一零年杜汶澤主演的《人間喜劇》,影片在香港上映時,幕後與演員跑遍各大戲院。自從開了這種風氣後,有不少電影,尤其是純本地製作,都以這方式來跟觀眾交流。這事我在《春嬌與志明》和《低俗喜劇》的時候也試過,特別是《低俗喜劇》,相信我和杜汶澤每人都各跑了過百場謝票,有些時候在一起,有些時候分別出發。那時候電影公司為我們各租下兩輛車,宣傳部同事便拿着每家電影院不同的放映完場時間表,就着交通時間,以打游擊的方式分散地突擊港九各大電影院,務求盡量失驚無神地跟觀眾碰面交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對這類活動表示支持。近來《飛虎出征》要上映,電影公司也安排了這些謝票活動,有記者來問,說早前有些電影人對這類謝票活動嗤之以鼻,表示永不出席此類活動,因為要進入電影院裏跟觀眾碰面,就是對自己的電影作品沒信心。
首先,我不打算批評同行,每個人都有自己處事方式,你可以不喜歡這種事,也可以選擇以你獨有方式去做。海納百川,萬法歸一,其實大家都是希望電影受觀眾歡迎。但我個人不認同「謝票就是代表對電影沒信心」這觀點,因為這說法表面看似豪言壯語,氣霸天下,其實潛台詞是:「我的作品只要推出,我啥都不做,觀眾也得追着看。」

《春嬌與志明》受歡迎,到戲院謝票時更可直接看到觀眾的反應。

在意觀眾真實反應

影片要成功,首要是賣票,要獲得觀眾之垂青。如果票房慘敗,投資賠了錢,如何吹噓都是空談。現今的娛樂消費選擇太多,即使你拍出一部好電影,如何宣傳,如何於市場定位,都直接影響觀眾對它的接受程度。觀眾不再像過去七八十年代沒有太多娛樂選擇,只要你拍出來上映,大家都進場;現在的情況,已不再是電影與電影之間的較勁,而是要與各式各樣的媒體競爭。城市人的生活節奏急速忙碌,哪怕是網上免費視頻,也沒空去下載。
當然,電影類型有很多,我不認為每部電影都適合謝票,一般來說,謝票的方向應該是瘋狂喜劇會較適合,因為觀眾帶着愉快的笑聲散場時,突然看到戲中演員出現,會是一個甜品式驚喜;但要是電影較傾向文藝,像《桃姐》那一種,最後大家黯然神傷地在銀幕上看着桃姐逝世,突然電影院燈火通明,葉德嫻從旁走出來跟大家打招呼,那就像桃姐提早頭七,突然回魂一樣,只會搞亂觀眾情緒,得不償失。
當然,這種謝票活動還得看演員或主創人是否有駕馭現場的能力,去跟觀眾互動,你可能拍電影很厲害,但卻沒這方面的經驗。請先別在心裏罵我在暗誇自己,我不是。拍電影比我厲害的人多的是,但我年少時曾擔任電台主持,也有一點電視主持經驗,話也特別多,所以才稍微略懂主持。當然,要是你不喜歡我和我的電影,不論我在現場說得如何有趣,也沒法讓你感覺這電影好了一點吧,甚至根本你可能連入場也沒有。
所以對我來說,謝票並不是爭取觀眾入場,而是讓作為創作人的我,有機會直接面向觀眾。我小時候寫小說,後來做過電台,又跑了去做電影,但畢竟不是在舞台,直接面對受眾的機會不多,所以我更希望聽聽觀眾的真實意見。謝票不是觀眾需要我,反而是我很想聽大家的真實反應。這跟有沒有信心沒關係,因為決定支持你的人,在看到你入場之前,就已經買了票,你的突擊性進場謝票,改變不了多少他們的購票意欲。現今社會,最貴的不是票價,而是時間。所以對我而言,與其說謝票是發行公司加重了主創人的工作,倒不如說是創作人努力完成影片後得到之額外回報。說真的,真實觀眾的一句意見,不管是誇是罵,總比圍在身邊百句之阿諛奉承,都來得更重要。

電影類型有很多,但不是每部電影都適合謝票,像令觀眾黯然神傷的《桃姐》便不在此列。

藝術也需資金支持

藝術是個人化,但畢竟電影跟雕塑、畫畫或書法不一樣,它涉及龐大資金,因此必須要有商品化的價值。別妄想當你的商品無法做到收支平衡時,可用藝術之名去掩飾。當你不獲大眾支持時,你認為這是對你個人藝術自主性的一個保障嗎?對不起,真的不是,因為你是在自我堵塞了一條獲得資金去創作的渠道(除非你是雲翔,能自我投資自己的創作)。
其實藝術必定有要討好的對象,在文藝復興時代,達文西等藝術家,也要獲得貴族或教廷支持其創作;到現在,我們得面向廣大群眾,因為說到底,電影都是一門生意。如果真的只要有信心,就不用理會受眾,那為甚麼我們還要安排傳媒之群訪呢?重複說着我們的電影作品呢?不過沒關係,多元社會最好的地方,就是每個人可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自己的創作,然後讓市場決定成敗。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逢周六刊登

阿澤和王祖藍(右)當年為《人間喜劇》宣傳不遺餘力。

【動主播召喚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