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果欄 故事說不完 樹仁報告 記下人情味

百年果欄 故事說不完 
樹仁報告 記下人情味

【本報訊】油麻地果欄今年100歲,果欄咕喱、批發檔主、居民將時光倒流,口述記載果欄的人情、變化。油麻地果欄曾為整個九龍半島居民供應糧食,雞鴨、魚、米、油、鹽俱全,七十年代中正式集中生果批發,八十年代最興旺時有3萬人在果欄工作,今日7,000人仍靠果欄維生,是他們10萬名家人的經濟支柱。
記者:呂焯均

油尖旺區議會委託樹仁大學歷史系編寫油麻地果欄口述歷史報告,稍後讓公眾索閱。果欄最早不是果欄,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副理事長張志祥憶說,果欄早在1913年開始運作,是乾濕貨糧油食品的批發市場,供應整個九龍半島,並因為以鮮果、菜、雞、鴨、魚為主,稱為「五行」。
現在看到的建築群在1930年代建成,整個格局在75年定型,之後沒有改動過。果欄混入英式建築元素,在早期漁港年代的香港是很獨特的設計。七十年代中期,蔬菜和鮮魚商販搬到新建的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後,油麻地批發市場只餘下水果批發商,才漸漸成為今日的果欄。
以前的果欄位於油麻地避風塘海旁,水果用小艇運送,後來填海,果欄變成位處市中心,造成交通阻塞和環境衞生滋擾。

97年起生意萎縮

另一名商會副理事長楊志輝,家族三代也以果欄維生。他十多歲入行,三年後自立門戶,擁有自己的批發店舖,現共有三店。他說,果欄七十年代隨香港經濟起飛,內地糧油出口國企五豐行的專利水果出口,都集中果欄。但隨着內地經濟開放,內地水果自由進出口,97年起果欄生意逐漸萎縮,但果欄生命力仍強,一定數量的水果也經由果欄轉售至本地和內地。
97年政府已提出果欄搬遷計劃,果欄的建築物則會保育,但至今政府仍未能與果欄商戶達成共識。總有一天果欄會由絢爛歸於平淡,但它是本港舊式批發市場的博物館,擁有驕傲的歷史,還有說不完的果欄故事。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三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