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月怡同學的遠見(麻醉科專科醫生 李夏茵) - 李夏茵

鄭月怡同學的遠見
(麻醉科專科醫生 李夏茵) - 李夏茵

第二屆中學文憑試成績公佈後,新科狀元紛紛接受傳媒專訪。其中,鄭月怡同學的訪問特別引人注意。她談及直資學校衍生的社會不公義,以成熟的談吐闡述見解,這一片丹心和坦誠實屬難能可貴。尤其身為既得利益者,一個從直資名校培育的狀元,更能不偏不倚地道出問題的癥結。鄭同學坦言家境不優的學生未能享受直資學校的「優秀」教育,她以「無可避免」 來形容此情況。舉一反三,此番理解對於醫療改革有莫大的啟示。
家境富裕的父母將子女送往直資學校就讀,對其他孩子是否公平?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是否有一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呢?若果「錢跟學生走」可能帶來不公義,醫療服務的「錢跟病人走」是否帶來同樣問題呢?這又會否導致如鄭同學所說「無可避免」的局面呢?
可以預見的是,「錢跟病人走」會令服務質素較佳的醫院「客似雲來」,其輪候時間必會延長;私家醫院在求過於供情況下必須增加收費,以確保優質服務及適當的輪候時間,此舉實在無可厚非。不過,病人的錢包必須常滿才可以享用此等服務。至於服務質素偏差的私院則有倒閉或被收購的危機。可是,公營醫院並沒有這種市場優勢,基於醫院管理局條例,服務質素卓越的名牌公院並不能因市場熱熾的需求而個別調節費用。越來越多的病人叩門求醫,輪候時間必會越來越長,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則越益繁重,士氣必會大挫的同時,服務質素亦會大打折扣,隨時會變成服務質素惡劣的醫院。這些公院反而會因自己的成就付上沉重的代價,成為「錢跟病人走」其中一個無辜受害者。

被公眾標籖為服務略遜的公院亦未能倖免。病人自然不會選擇到這些醫院求醫,有志之士亦不會選擇在此就業,在「拍烏蠅」的陰霾下,此等公院求生不得、求死亦不能。若然它們求改革求進步,由於「錢跟病人走」的關係,它們根本沒有資源成本去求變。若尋解脫,基於地區對病床與社區人口比率的執迷,以及對公營醫院該像連鎖店般營運的堅持 (就是「屋企附近一定要有一間」的概念) ,有理由相信殺院比殺校更困難,可想而知,這些醫院的下場將會不堪入目。
「錢跟病人走」這個方案的真正輸家並非醫院,而是香港市民,整套方案的本質便就是為了製造不均,增加貧富享用醫護服務的差距,甚至深化仇富情緒。為免成為香港歷史的大罪人,支持此想法者必須考慮現時的環境配套,另覓一套捍衞社會公義,照顧弱勢的資源分配方法。
鄭同學形容貧讀生被拒於直資學校門外為「無可避免」,香港市民必須決定他們是否願意此情此景發生在他們病倒的日子裏,在與病患搏鬥之時,仍然要擔心錢包不夠支付醫藥費。我們是否該避免這個「無可避免」?

李夏茵
麻醉科專科醫生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三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