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非法建築 20萬人棲身

屬非法建築 20萬人棲身

【背景資料】
寮屋見證上一代草根階層顛沛流離一面。戰後大量難民來港,沒有容身之所,惟有去山區用木和鐵搭建寮屋棲身。時至今日,樓價高,租金貴,未能輪候住公屋,寮屋就成為新移民及低收入人士的蝸居之地。據官方數字,全港已登記寮屋戶籍約8.5萬人,但有民間組織統計,隨着新移民湧港,實際寮屋人口約20萬,分佈薄扶林、鯉魚門、茶果嶺、上水、沙田及荃灣等區。
上世紀50年代,大量難民逃來香港,人口急升,屋荒嚴重,在未批租的官地或農地,用木和鐵皮搭建寮屋。1953年的石硤尾木屋大火,導致數以萬名災民無家可歸,除了催生香港公營房屋,亦引起港英政府關注。

租戶不獲安排上樓

1982年,地政總署(當年的「寮仔部」)進行全港寮屋普查,凍結寮屋數目,登記了的寮屋屬「暫准存在」的非法建築物,會獲發編號登記,並漆寫在寮屋門外作為憑據,若清拆可獲安排上樓。該次普查後興建的寮屋均不獲承認,會即時被拆除。租客透過黑市交易向寮屋戶租用劏房,將不列入安排上樓,亦不獲賠償,但不排除政府發放恩恤金。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