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的施政方針是「成熟一項推一項」,但如今市民看到的只是「成熟一鑊爆一鑊」。
「爆鑊」的主因是「未成熟即強行推出」,這是典型的長官意志,也是特首和問責官員未成熟的表現和證明。
「未成熟」的主因,倘若是前朝政府負責的新政,還可以把責任交還上屆「有力無心」的曾蔭權,但若是梁振英的政綱,則構思是否可行和推出時間是否正確,均應是本屆問責班子的責任。
已卸任的曾蔭權縱有千般不是,現屆政府還得要承受和處理他遺留的爛攤子,不能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內部自我感覺仍然良好,只認為是公眾不知情及傳媒對梁振英太有針對性。
近日政府處理堆填區及垃圾焚化爐問題的一再失誤,前朝離任的高官一再爆料,指出曾蔭權的班子早知這兩個議題均需與民意「硬碰」,所以做了不少研究及準備工夫。
由於唐英年是當時的政務司司長,份屬「知情人士」,所以在競選時不敢輕率承諾不會擴建堆填區或取消興建焚化爐,因為明知一旦當選便要面對現實馬上食言。
有高官甚至指出,曾蔭權曾自動獻身,甘願代梁振英冒民意的大不韙,把興建焚化爐的決定和責任包攬身上,好讓梁氏能順利「闖關」。
可惜梁班子自信心過大,拒絕了曾蔭權的好意,結果落得今天的下場。
梁振英在競選期間曾大聲承諾新政府會先由源頭減廢開始,用盡一切方法若仍未見效,才會考慮擴建堆填區及增建焚化爐,由於一言既出,一眾下屬自然不敢隨便反對,包括在前朝出任環境局局長的邱騰華在內。
邱氏雖留任現屆政府,但由於職位角色已有改變,為了尊重新特首(已出政綱不能收回)及新局長(環保專家兼資深建築師),當然不能對二人的決定及堅持隨便置喙。
現任的環境局常秘只是政務官,加上環保署的官員一向人丁單薄,要協助新局長及其團隊認識局與署的工作已不容易,更遑論是挑戰他的想法及新思維?
在上述的背景下,公眾自然不難明白,為甚麼環境局的新猷(不論是前朝或現屆)會變成「成熟一鑊爆一鑊」,而且是「鑊鑊新鮮鑊鑊甘」!
事實擺在眼前,今天的最新情況是局長黃錦星的環保理念不舉、副局長陸恭蕙對事實真相不知、政治助理區詠芷則對傳媒甚至局內某些同事的處理手法不忿,而梁振英對他作過的政綱不承諾更絕口不提。
一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突爆的高球會「意外」,堆填區與焚化爐的爭拗本來已夠政治化,誰也意想不到竟然再會節外生枝,爆出個「洋垃圾何去何從」的千磅炸彈,令上述幾位問責官員的「不舉」、「不知」、「不忿」、「不提」的尷尬處境給完全暴露人前。
梁振英與黃錦星是「頂爺」,現階段還可三緘其口,傳媒查詢時仍可交由下屬代答,但陸恭蕙是主責官員(subject officer),區詠芷則要協助向傳媒及關注團體進行游說,所以不能不身先士卒,利用每一個機會去把事實真相向相關人士說明。
昔日梁、黃、陸、區等人還在建制以外,以專家或評論員身份對政府官員的回應「指指點點」時,常會表示不明白為甚麼政府中人會對一些答案顯然易見的問題吞吞吐吐、言焉不詳,如今他們應該終於明白,為甚麼主事的官員隨時會墮入「有心無力」和「有口難言」的困境。
現屆曾任職政府的行會成員如李國章和羅范椒芬對這類「因無知而奮力死撐,終令自己失去公信力」的困境應有深刻體會,因為他們也曾親歷其境,且為此而付出重大代價。
洋垃圾的出路問題,如果不好好處理,政府的公信力必會蕩然無存,一切新政策亦無從說起,一眾問責官員更會無地自容,因為舊賬一翻,市民必會起哄,反對派將不愁沒有議題。
特區政府現今所處的窘境,中央不可能視而不見。縱使沒有甚麼Plan B,最少也應考慮「成熟一項收回一項」,特別是與中央相關的議題如普選政改和推出廿三條等。因為以今天特區政府的政治能量,根本已不可能再做一些超越民生議題的政治工作,由中聯辦甚至港澳辦親自「揸莊」,無論最後結果如何,最少也能做到「一件還一件」,不會把責任推卸下屬、歸咎前朝。
周信
自由撰稿人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