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開炮 - 曾志豪

向我開炮 - 曾志豪

戰爭最可怕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活着失敗回來。縱使我們覺得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勝利,但對國家機器來說,一個死人比活人更有宣傳價值。
《蘋果》追訪了大陸經典戰爭英雄片《英雄兒女》的主角原型,找到當事人,拆穿神話。
神話是:韓戰時,一個通訊兵在危急關頭,要求炮火直接向自己身處的碉堡開炮,同歸於盡;他高喊「向我開炮」,盡顯不怕犧牲的精神。
事蹟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全國都知道通訊兵的英勇。
真相:通訊兵沒有犧牲,卻成為美軍俘虜;獲釋回國,俘虜身份等於「民族罪人變節叛徒」。官方禁止對他的宣傳,也不准他提及自己當年的經歷。
光明正大上戰場,偷偷摸摸下半生。
大陸傳媒2010年已經報導了相關消息,記者採訪了「向我開炮」的當事人,真名蔣慶泉。
當年為何呼了「向我開炮」但最後卻無炮火落下?原來志願軍當年彈盡糧絕,根本無炮可打,蔣慶泉徒有犧牲之意,卻無彈藥送行。
我們僥倖蔣慶泉撿回小命,但這位英雄寧願死掉。他和兒子重回丹東戰場,見到一幅當年炮兵的相片,激動得要撕走相片。
他說:「我看不見他們打炮了呀,他們打炮我就死了,就不會被俘了。」
死了倒好,成為烈士,家人可以得到撫恤金,蔣活着回家,政府撫恤馬上停止,家庭生活頓入困境。
那一刻,你會覺得自己活着是多餘的。光榮戰死,遠勝苟且存活。
戰爭英雄最大的心願,竟是找回當日把他刺傷的美軍,做朋友,不要再打仗。
有這種人文精神,寬恕仇恨,難怪不容於國家宣傳機器,一個當日大叫「向我開炮」要和美軍同歸於盡的人,竟然相逢一笑泯恩仇,你叫共產黨的戰爭大戲,如何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