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推出動畫版後,近半年可謂風靡全球,向來追捧日本漫畫的香港人自然不例外,有關討論與戲仿紛紛出籠,更有人以當中劇情比擬今日的中港衝突。這個現象又如何反映文化全球化的特質呢?
1.文化全球化等於美國化?
簡單而言,文化全球化是指某地的文化透過不同產業衝出本土,並影響到其他地區。有人曾批評說,文化全球化只是美國化──美國文化產品進軍全球,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文化、荷李活電影、星巴克等咖啡文化紛紛進駐世界,包括香港和內地。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以香港為例,文化全球化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香港由於曾是英國殖民地,早已習慣華洋共處,中西文化混雜。雖然香港的文化確深受歐美影響,但香港人更崇尚的,可說是日本文化,曾有人戲言「日本是香港第二祖國」,可見日本文化對香港影響之深。像香港這樣先進的城市,文化全球化只會令香港人有更多選擇,而沒有出現所謂美國文化霸權的「全球文化單一化」。
2.網絡突破電視台的口味操控
隨着資訊和網絡科技的發達,這種文化多元選擇更為明顯。以《進擊的巨人》為例,在互聯網發展成熟之前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在筆者求學的年代,最受歡迎的漫畫莫過於《龍珠》,要觀看《龍珠》,我們只能等待電視台購買轉播版權,然後期待每個周六深宵播放的兩集。如果電視台不轉播,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觀看。
但到了今天,這種電視台掌控觀眾口味的現象已被互聯網打破。好像另一套備受歡迎的日本動漫《火影忍者》,在日本不斷更新播放,但香港的電視台只是不斷重播幾年前的劇情;像《進擊的巨人》,電視台更根本沒有播放。那麼,香港人是如何觀看到這些動畫呢?答案就是互聯網。
當數碼化變得輕而易舉的時代,當互聯網發展到人人可自行發表不同內容包括影片的Web 2.0時代,我們可以選擇的文化產品已脫離了電視台的口味操控,並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即使電視台沒有播放相關作品,很多人仍可在網上從頭觀看。沒有電視台播映的《進擊的巨人》,卻出奇地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竄紅,正好反映了這個現象。
另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令我們隨時隨地可以接通影片網絡,令「上網睇片」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筆者發現,近幾年年輕人討論的很多節目,都並非在主流媒體上播放的,也並非本土製作,反而很多是來自台灣、韓國(如Running Man)、日本甚至內地的節目,他們會看這類節目往往因為同學間傾談時成為話題,於是人人各自上網追看。
顯然,由於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令世界各地的文化可以走進不同國度,甚至影響其他地方,連一些小眾文化也可以打入其他國家,這些都是YouTube出現前的時代不可能的。當「江南Style」的騎馬舞也成為全球大熱,並成為不少國家元旦表演項目,文化全球化確實打破了歐美的壟斷,真的比較「全球」了。
不過,這種文化全球化的背後,卻產生了「侵權」問題。上載相關版權作品其實是犯法的,也侵害了創作人的利益。因此,當年鳥山明可以因為《龍珠》賺很多錢,但今日的漫畫家卻難以望其項背,原因自然是互聯網上的盜版問題嚴重,最新一期的作品總是很快出現在互聯網上,而且有人將之翻譯成各種語言,銷量自然大跌。
好像香港傳奇漫畫家馬榮成,近日正式表示完結其長篇作品《風雲》,在訪問時也表示,因為互聯網的盜版問題,其作品銷量不斷下跌,以香港市場之細,今天再不可能有像他「畫出彩虹」的故事。互聯網盜版猖獗,打擊了創作人的收入,在缺少合理回報下,結果令願意投入創作的人越來越少了。
新一代幾乎一懂事,便懂得上網睇片這回事,版權觀念只會越來越弱,或會打擊將來的文化產業發展。這大概是這種形式誕生的文化全球化背後的代價了。
撰文: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動主播召喚 敢你就來】
立即報名: http://anchor.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