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粉和喼汁 - 李純恩

意粉和喼汁 - 李純恩

英國飲食網站「Glorious! Foods」列出一些我們常吃的東西,問大家它們的原產地在哪裏,結果96%的人都答錯。
這些「進口貨」我們經常吃,但不明來歷。網站查根追底,把出處告知一眾無知的食客。這裏面,最令西方人搞不明的,大概是意大利粉的原產地是中國。關於這個,本來早就有傳說是因為馬可勃羅來到了中國,把中國的麵條和大餅帶回了意大利,這才有了今天的意大利粉和批薩。是不是真的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為有歷史學家懷疑馬可勃羅根本沒去過中國,他的「中國之旅」是道聽塗說之後杜撰的。這事一直是個懸案。如果馬可勃羅沒有去過中國,那意大利粉大概也就不關中國什麼事了。反倒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許多大酒店西餐廳,把意大利粉譯成「意大利小麵條」,很有「意中結合」的韻味。
另外有一樣想不到的就是「喼汁」,這種調味料不是英國土產,原來出自孟加拉。「喼汁」是廣東人的叫法,在上海,叫「辣醬油」。上海人把醬油分成「白醬油」(生抽),「紅醬油」(老抽)還有「鮮醬油」,大概是「喼汁」的味道特殊,就叫「辣醬油」。那北京人叫什麼呢?我打電話給開北京菜館的尹強,他回答得特乾脆:「北京從前就沒這個東西。」
北京從前不但沒有「喼汁」,煮菜的醬油也只有一種,不分生抽和老抽,煮什麼菜都放這種醬油,做出來的菜一個顏色。做紅燒肉要起色,沒有老抽,便炒糖,把白砂糖炒焦了之後加進豬肉裏,跟醬油一配,肉色就紅亮了。「北京沒上海那麼講究,還紅醬油白醬油的,北京就一種醬油,所以就是蘸了『喼汁』,也叫『醬油』。」尹強說。
這就是飲食文化有趣之處,光說「喼汁」,就天南地北可以兜上這麼大一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