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某年夏天,筆者翻開了經濟學教授André Fourçans的著作「巧克力經濟學」,書中有一段有趣的比喻:「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太陽,為了回應,魔鬼創造了中暑現象。第二天,上帝創造了兩性,為了反擊,魔鬼創造了婚姻。第三天,上帝創造了一位經濟學家,這真是對魔鬼的一大挑戰,經過一番反覆思索後,他終於決定創造…另一位經濟學家。」自古以來,經濟學家們對不少假設或理論時有爭拗,姑勿論人們對此現象的看法,許多違反直覺而又言之成理的論點,就在爭拗的過程中誕生。
「出口/GDP比率」概念上的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價值佔GDP的百分比(下稱「出口/GDP比率」),由1970年的2.6% 升至2011年的31.4%。「中國製造」的標籤遍佈全球,故此中國常被稱為「世界工廠」,同時亦與「出口帶動型經濟」(export led-growth)一稱扯上關係。中國海關近日公佈了六月份的貿易數據,貿易順差下降了14%,引起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憂慮。然而,如果中國並非屬「出口帶動型經濟」,全球需求放緩將對她影響不大,市場則可能過度憂慮了。那麼,經濟學界是否對「中國是出口帶動型經濟」毫無異議?
經濟學家Jonathan Anderson就對此提出了質疑,並指出「出口/GDP比率」其實是一個十分誤導的數據。我們對於中國「出口/GDP比率」最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出口業(export sector)支撐了中國三分一的經濟,但且看香港、新加坡的比率為200% 以上,難道就意味着其出口業是整體經濟的兩倍以上?
事實上,「出口價值」與「GDP」根本是兩個並不相容的概念:「出口價值」是出口業的「營業額」,而「GDP」則是所有本地產業的「附加值」(value added)之和。簡單來說,「出口價值」近似於一家企業某業務的「營業額」,而「GDP」則如它的「總利潤」,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出口/GDP比率」不能反映出口部門對整體經濟的實際貢獻。
中國是否「出口帶動型經濟」? 根據Jonathan Anderson 2007年發表的報告Is China Export-Led?,要計算中國出口業對經濟的實際貢獻,必須作出兩項修正。首先,從「出口價值」中剔除所有入口的原材料成本,以找出有多少出口收益能歸於本地經濟所有。然後,再剔除所有從其他本地產業購入,而作生產之用的原材料成本,以計算「出口業的附加值」。將此附加值除以GDP,就不會出現概念不一的問題。結果發現,2006年中國出口業對經濟的實際貢獻不足10%,相對於其他亞洲經濟體,中國的數字稍高於日本和印度,但遠低於台灣和泰國(分別約佔20%)。這樣的數據可能還不夠說服力,最好來一次實驗,同時把亞洲地區的出口增長拉低,若是「出口帶動型經濟」,必然受到重創,相反,對「內向型經濟」則傷害不大。
事實上,實驗結果早已呈現於眼前。2000-2001年互聯網泡沫爆破,造成亞洲各經濟體的出口增長率波動40-50%,但同期,中國的實質GDP增長率只錄得0.1%跌幅,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外向型經濟則分別錄得約8-11%的跌幅不等,雖然日本出口業對其經濟的重要性比中國還要低,但實質GDP增長率卻下跌了2%,可見中國並非「出口帶動型經濟」。
保就業多於保經濟 此外,儘管近十年中國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價值大幅上升,但出口業對經濟的實際貢獻卻沒甚增加。換言之,出口業收入的確是增加了不少,可是利潤升幅甚微。箇中的原因是,中國出口業由出口玩具為主,轉型為以出口電子產品為主,而大部份電子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於其發明專利,只負責生產並出口的中國絕不能夠賺個豬籠入水,結果形成了出口價值高,但出口業對GDP貢獻少的現象。
如果中國真的不是「出口帶動型經濟」,那麼為何要保出口,不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呢?其實,中國出口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labor-intensive industry),養活千萬內地同胞,此舉可能是保就業多於保經濟的「另類維穩費用」。
魔鬼似乎不但創造了另一位經濟學家,它還把自己躲身於事物的細節之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正如「巧克力經濟學」書中所言:「一般人的問題並不在他們所不了解的事物中,而在他們已經知道而且不該有問題的地方。」
吳祖堯
自由撰稿人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二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